在悶熱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大棚里,工人們戴著帽子、袖套,仔細翻看檢查著。正是這些密密麻麻的菌棒,讓貴州銅仁市敖寨鄉中華山村摘掉了貧困帽,而小小菌菇能成為助力村民們脫貧的大產業,在村委會主任毛照新看來,若沒有顧昌華的指導,村里的景況可不會這么好。
“被污染的菌棒,如果隨意堆放,很容易相互傳染。一開始他們不重視,覺得自己規模大,損失一點也無所謂。但我們一定要讓他們改。要么燒掉,要么深埋。”顧昌華在下鄉檢查中華山村香菇大棚時說。而這里只是她當天要跑的三個點位之一。
顧昌華是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的教授,也是銅仁市食用菌首席專家。2014年,接到貴州省科技廳等相關部門布置的科技服務任務后,顧昌華三天兩頭往種植基地跑,白天現場指導解決疑難雜癥,晚上到農家培訓。“雖然上不了核心期刊,但是解決了實際困難!”顧昌華說。
野生菌促脫貧,“每一朵都是寶貝”
銅仁是武陵山片區欠發達、欠開發程度最深的區域。2010年,全市有7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125個貧困鄉鎮,小康實現程度至少比全國落后10年以上。
食用菌的生長對溫度、濕度等外部環境要求很高,而梵凈山區正具備了這樣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作為銅仁市的六大主導產業之一,食用菌是當地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柱,優良的菌種便意味著更高質高量甚至是市場稀缺的菌類能出產。
2014年,銅仁市梵凈山食用菌菌種資源研發工程技術中心立項,顧昌華擔任項目負責人。每個學期她都會帶著學生和年輕老師上山尋找野生菌,“每一朵野生菌對我們來說都是寶貝呢!”
今年七月份,顧昌華和團隊成員輾轉尋覓,終于在一棵三百多年樹齡的古桑樹上發現了珍稀的野生桑黃菌。穿梭在山間林野,爬上梯子摘到野生桑黃菌,顧昌華高興得像個孩子。
這些費大力氣尋得的野生菌,最后都會被他們用于野生食藥用菌研究和選育工作中。
五年來,顧昌華和團隊成功分離試種了10多種野生羊肚菌菌株,并建立了梵凈山食藥用菌標本館,收集了野生菌標本90多種,浸泡野生菌標本200多瓶。他們建立的集教學、科研、服務于一體的食用菌菌種繁育、生產示范基地,向農戶提供平菇、香菇、黑木耳、草菇等優良菌種,比常規品種產量提高10%以上。
“微笑老師”認準職業教育
早在2013年,顧昌華就發起了匯聚科研合作伙伴的行動,自發組織起了“食用菌菌種繁育技術服務團隊”,希望立足區域特色,培養出能為本土產業發展所用的務實型人才。
農學院2016級園藝技術專業的徐松就是“慕名”而來的學生之一。加入團隊之初,徐松毫無科研基礎,顧昌華手把手教他培養基制作、消毒與滅菌等基礎技能。這樣的技能傳授是顧昌華給每一位新成員的“歡迎儀式”。
在一次新品種培育中,徐松預想的結果沒有出現,幾個月的心血付之東流,第二天便再沒有動力準時到實驗室去。沮喪之際,他收到顧昌華的短信:“科學研究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平坦的,我們只有從挫折和失敗中百折不撓地去尋求并且靠近真理。”在這條短信的鼓勵下,徐松又燃起了不服輸的斗志,更加精心地投入到實驗中。
從教三十三年,顧昌華從課堂走到實驗室,從實驗室走到田間山野,戶外的實踐與發現也轉化為她課堂教學的動能。《食用菌生產技術》、《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課程顧昌華講得倒背如流,她主編的《園林植物識別技術》成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學農要先掌握自然規律。武陵山區腹地的銅仁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結合這一氣候特點,顧昌華帶領教學團隊創新了“依季分項、雙境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季節分項目、分類別、校內外結合安排教學內容。
顧昌華領銜的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依靠這一模式,從最初的院級重點專業發展成省級示范專業,最終建設成國家骨干重點專業。目前,這一專業已經培養畢業生五千余人,成長為技術骨干、行業專家的六百余人。
在學生眼里,顧昌華是一位有耐心的“微笑老師”。農學院學生劉九英說:“從來沒有看見她高高在上或者不耐煩的樣子,和我們在一起,她總是帶微笑地向我們講授病蟲害如何防治、食用菌怎樣栽培、花卉如何悉心養護……”
快退休了仍放不下喜歡的工作
“我現在到了退休的年紀了,但還是放不下喜歡的工作,一到講臺看到學生,我就覺得格外親切”,談及未來的教研工作,顧昌華流露出對自己專業的喜愛,“我從不后悔,我不但要為農業農村綠色健康產業培養更多蘑菇人才,還要培養更多扎根職教的蘑菇老師和花卉專家!”
在顧昌華三十多年的學農與職教生涯中,離不開導師李子忠教授的影響,她說:“如今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老師的教誨和幫助。”看到八十多歲的導師還在深耕自己的研究領域,顧昌華覺得自己也不能停下科研與教學的腳步。
被評為“2019教書育人楷模”后,顧昌華說,“其實我做的都是常規性的工作,很平常,只是剛好有這個機會展示給大家看到了。”
顧昌華朋友圈出鏡最多的便是各種各樣的“蘑菇”:草菇、大球蓋菇、羊肚菌、各種野生菌……而這些“蘑菇”背后,是顧昌華所珍惜的和學生、家人一起采摘的那份開心和幸福。
雖然學校教研任務繁重,但若接到哪個農民、農場或企業的一個電話,顧昌華都會義務前往給予技術指導。大家喜歡喊顧昌華是“蘑菇教授”、“菇仙姑”。但她卻說,“要做到這兩個稱號,我還需要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