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十一月,閩北地區的竹蓀采摘季已結束,但浦城縣永興鎮永平村村民徐昌福的田里,仍是一番熱鬧景象。
“100斤竹屑配6~7兩尿素、一畝地備料5至6噸、田的四周要挖好水渠防積水……”從順昌縣趕來的科技特派員高允旺,利用竹蓀種植的農閑時間,向10多名農戶介紹竹蓀種植“秘訣”,為來年的竹蓀種植進行知識充電。
“非常感謝高老師在群里告訴我們市場竹蓀收購價,讓我們有個參考,今天又讓我賣個好價錢了,不再稀里糊涂亂賣了。有你一路陪伴走來,我們菇農一定會賺點錢,今天菇還沒有烤干,就被老板125元定了,比黃金漲得快,我們開心,感謝你不僅為我們菇農指導技術,提高產量和質量,還把“脈”市場信息,賣個好價錢,讓我們增產又增收。”8月15日,浦城縣永興鎮菇農江水玉掛電話來表達謝意。
“你賺錢,我開心,三年前我建立科特派生態科普群,不定時在群里發布古田市場交易價格信息供菇農參考,今年賣價是我從事竹蓀產業發展過程沒見過的,難得這么好的價格,我也心跳。”收到菇農的良好反饋,高允旺的心情也難以平靜。
高允旺,高級農經師,35年來始終扎根山區基層,從事農村實用技術普及和竹蓀栽培技術的創新推廣。他長期專注于食用菌竹蓀的技術創新,用追求極致的精神和孜孜以求的行動砥礪前行,詮釋著一名科技特派員的專業“匠心”和為民“真情”。
上世紀90年代,順昌縣大歷鎮有不少農戶開始種竹蓀,銷路不錯但產量低,菇農們期待更好的技術和更高的產量。
2001年,高允旺主動請纓并被縣里下派任科技特派員,至今連續做了九批。“一定要幫助他們解決這些難題。”高允旺暗下決心,一頭扎進竹蓀高產技術的探索。為了掌握竹蓀栽培技術,他與農戶建立利益共同體,創辦南平首家竹蓀技術研究所,自選《竹蓀高產栽培技術》課題,一方面向市縣專家學習、菇農取經,一方面自己做試驗,終于研發了一套利用竹屑替代木屑栽培竹蓀的“三增加、建堆發酵”新技術。該技術利用竹制品企業的廢棄物竹屑為培養料,既提高了竹蓀產量,又延伸產業鏈,增加毛竹附加值。2003年7月23日,順昌縣科技局組織省市
食用菌專家組評審,畝均產干品100公斤,最高達150公斤,比傳統種植產量翻一番,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該新技術在全國中文核心刊物《
食用菌》雜志發表。高允旺從此與竹蓀結下了不解之緣,并成了遠近聞名的竹蓀“土專家”。
半路出道的土專家高允旺,成了擁有國內竹蓀栽培核心技術的第一人,承擔了國家星火計劃順昌縣竹蓀產業升級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起草制訂福建省《竹蓀栽培技術規范》地方標準;撰寫的《農林下腳料栽培竹蓀致富》,列入新農村建設致富典型示范叢書;研發的“三增加、建堆發酵”竹蓀高產栽培技術,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農業部豐收三等獎。他還應邀參加福建省農科院科技干部培訓中心“農村遠程培訓”欄目,向全省現場直播傳授《生態竹蓀栽培技術》課程。高允旺榮立南平市委政府“實踐南平機制”突出貢獻者二等功、第二批流通助理三等功各一次,先后被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全國科協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2009年)、全國先進農技協工作者、福建省優秀志愿者、省農函大優秀教師、南平市敬業奉獻道德模范等。
2004年,高允旺牽頭組建順昌縣竹蓀協會,發展會員186人。2008年,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順昌縣“中國竹蓀之鄉”稱號。2011年協會被中國科協評為全國先進單位,順昌縣成為全省最大竹蓀栽培基地和食用菌產業發展示范縣。
由于成功破解了竹蓀種植產量低的難題,菇農們一傳十、十傳百,紛紛來人取經或來函索取技術資料。竹蓀栽培產量高、價格好、有錢掙,不僅帶動順昌縣農民朋友致富,還輻射到周邊縣市,甚至鄰近省份。
2006年9月16日,江西省黎川縣菇農王強邀請高允旺到德勝鎮殿口村授課,開著小貨車來接他。早上7點出發,中午才到。一下車,只見村部門口掛著一幅橫幅——“歡迎福建竹蓀專家高允旺”。村部已經聚集了許多農戶。一個半路出道的“土專家”被他們當成竹蓀專家、財神來接待?原來這個村種植的竹蓀畝產最高只有120斤,他們想學竹蓀高產栽培技術,希望高老師把配方傳授給他們。高允旺被他們渴望學技術的精神感動,顧不上吃飯,走上講臺耐心講解種植過程中的關鍵技術,直至掌握為止。課后農戶還把高允旺圍住,一再要求回答問題并留下聯系方式。
2015年,高允旺作為南平市第二批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科技人員,被跨縣選派到浦城縣濠村鄉任“科技扶貧專員”。浦城縣和順昌縣一樣,都是原中央蘇區縣,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濠村鄉40戶農戶種有竹蓀100多畝,畝產量在70公斤上下。他發現這里的不少農戶竹蓀大田整畦過窄,生長期間泡水時間太長,造成菌絲缺氧,菌苗悶死,覆土細易板結等問題。到浦城縣不久,高允旺通過舉辦培訓、示范戶引領、合作社“抱團”等方式,采取“科特派+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運作模式,讓菇農很快掌握了竹蓀高產種植技術。濠村鄉竹蓀種植面積比原來增加300多畝,并輻射帶動周邊鄉鎮,浦城縣竹蓀種植面積發展到3000多畝。
這些年來,高允旺還跨縣市、跨省傳授竹蓀栽培技術,足跡遍布4省16個縣市的70多個行政村。不僅如此,高允旺還在大歷鎮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取經人員,不定期邀請市、縣專家來坐診,每年為合作社成員及貧困戶、殘疾人等舉辦經營理念、品牌、食品安全、實用技術等科普知識培訓4-5期300多人次,開出各種產銷處方100多份,引進新技術新品種1-2個。
科普惠農連萬家,農民得實惠。10多年來,高允旺研發的新技術累計推廣應用面積20多萬畝,消納下腳料竹屑100多萬噸,幫助山區農民實現增收1.6億多元,帶領2.5萬戶農民脫貧致富。其事跡多次被《光明日報》、《科技日報》、《福建日報》、福建電視臺等媒體報道;通訊《“竹蓀大王”不斷擴容的朋友圈》被“學習強國”平臺轉載;共產黨員網《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欄目專題播出《三區科技人才高允旺下鄉記》。
2018年,華僑大學港澳臺僑學生“百村千人行”活動啟動后,設立了順昌縣大歷鎮科技特派員鄉村振興實踐基地,今年3月,實踐基地迎來首批華僑大學港澳臺僑師生,高允旺為他們現場授課,剖析講解竹蓀栽培技術,讓他們在田間地頭切身感受一名科技特派員的鄉間故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如何能將綠水青山轉換成金山銀山,讓村民“不砍樹也能致富”?針對順昌林地多,發展林下經濟條件好的優勢,高允旺將目光投向林下竹蓀種植的新領域。他率先在全省研發林下栽培竹蓀技術,利用林下空閑地種植竹蓀。由于樹林里枝葉遮蔭,不用搭棚,能做到省工省本,又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形成菌林共生的生態群落,解決了菌與稻、煙等農作物“爭地”的矛盾,促進竹蓀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經過幾年的探索,林下種竹蓀技術成功了,畝產干品達19.5公斤,畝純收入2000元,綠水青山成了金山銀山。今年嵐下鄉路下自然村貧困戶魏榮種植林下竹蓀13畝,高允旺幫助其爭取林下經濟政策補助9300元,用于購置培養料、菌種等,純收入3.1萬元。他說:“在高老師指導下,不出家門也能脫貧致富,我們就需要這樣科技特派員。”央視7套綠色時空、農廣天地等欄目專題播出《滿林盡是“軟黃金”》《竹林尋仙子》,新華社客戶端、《科技日報》、《福建日報》、福建電視臺、《閩北日報》等省市主流媒體多次宣傳報道。
作為省級優秀志愿者,高允旺十分注重對年輕人的培養,組建一支由年輕農技人員、營銷大戶、“土專家”等7人組成的科技志愿者隊伍,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扎根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指導農戶種植、營銷,積極組織合作社參與展銷會、年貨會及農村淘寶等,拓展銷售渠道。高允旺組建的“科特派生態竹蓀產銷科普群”第一時間指導菇農種植技術,他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高老師”。
30多年的農村工作經歷,讓高允旺深深體會到農業科普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他有著自己的執著與堅守:“作為一名扎根基層的科技工作者,我們要不斷創新和推廣實用技術,不僅教農民種植技術,提高竹蓀的產量和品質;還要拓展銷售渠道,打響竹蓀‘土字號’品牌,融入‘武夷山水’,讓它成為閩北農產品的一張名片,最終把信息、技術變成農民口袋里的錢。”
作為一名扎根基層的科技工作者,高允旺將不忘初心、心無旁騖地腳踩在田埂上,眼睛盯在市場上,努力把信息、技術變成農民口袋里的錢,讓農戶不用離鄉、不砍樹就能富起來。農民期盼的目光,就是高允旺的努力方向。高允旺表示,過兩年退休后,希望還當個“編外科特派”,助力老區蘇區農戶過上美好生活,繼續肩負起一名“科特派”的使命與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