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暖黃的朝陽斜斜地灑在麥田上,村里陸續升起了炊煙。一雙粗糙的大手掀開了簾布,踏進潮濕又溫暖的溫室大棚,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你看這些剛出菇的香菇幼蕾,長得挺‘溫柔’,其實特別‘任性’。她對大棚內溫度和濕度有著很嚴格的要求,溫度過高過低、空氣過于干燥等,都會導致菇蕾死亡”。這個邊干活邊介紹的就是那雙大手的主人——徐桂玲,是河南省寶豐縣張八橋鎮姚店鋪村的黨支部書記,也是寶豐縣九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這座專門種植香菇的大棚,就是她在姚店鋪村設立的66座香菇大棚之一,她每天都堅持親到種植大棚一線工作。
姚店鋪村位于寶豐縣城的西面,土地平整,土力肥沃。前些年,村里興起了種植大棚蔬菜的熱潮,建設了幾十個高質量的大棚,姚店鋪村也成為了當時的大棚農業“明星村”,帶動了好大一批農民致富奔小康。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勞力選擇進城務工,這些大棚好像是完成了它們的使命,空置了下來。徐桂玲說:“看著這些廢棄的大棚里長滿了荒草,心里特別不是滋味,我想著為什么就不能讓它們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呢”?
通過外出學習,廣泛調研,徐桂玲選定了香菇行業,使“大棚經濟”起死回生。2018年以來,她多次帶領村“三委”干部,到駐馬店市、靈寶市香菇種植基地學習先進經驗。“大棚香菇這個產業在很多地方已經十分成熟,這個產業需要的勞動強度較小,適合留守婦女和中老年勞動力,正適合我村的現狀”,徐桂玲介紹說,“既能發展經濟,又能使廢棄大棚變廢為寶,還能帶動村民增收,一舉三得”!
說干就干!徐桂玲首先引進了香菇菌種40萬袋,運用在外學習來的技術,在村里辦起了占地90畝的
香菇種植基地。本村的居民能夠優先到香菇基地打工,每天能夠賺到80元的工資,建檔立卡貧困戶還能得到額外的優惠。據統計,徐桂玲辦起的香菇種植基地,香菇銷往了浙江、廣州等多省份,批發價在6元到6.5元不等,一個棚每年收益可以達到3.5萬元以上。村民看到了實際的實惠,爭先恐后前來求取“致富經”,徐桂玲來者不拒,無償教授。
徐桂玲告訴姚店鋪的村民:“抱團發展才是致富之道”,她主導著姚店鋪村建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使香菇產業成為了村集體經濟產業,凝聚合力,抱團發展。目前,姚店鋪村香菇種植基地已經發展成為200畝的香菇種植產業園,可以出菇銷售的大棚有66座,已經帶動村45戶群眾致富,為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及閑散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60余個。2018年4月,在村“兩委”換屆選舉時,徐桂玲高票當選了姚店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2019年11月,她又被全體村民推選為姚店鋪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這位“菇娘”被姚店鋪村民寄予厚望。
“任重而道遠,繼續向幸福奮斗”!徐桂玲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