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河北赤城縣迎來一場“降溫”雪。“雪咱不怕,一冬一春,越下雪咱莊戶人越高興哩!”在樣田鄉(xiāng)雙山寨村,趙安軍在自家養(yǎng)菌棚里一邊忙活,一邊笑著說:“雪能凈化空氣,這樣咱的菌苗雜菌更少、感染率更低!”
趙安軍今年47歲,是土生土長的雙山寨村人。原來村里窮,提起種地,大家無奈地形容是“土坷垃里刨食兒”。
趙安軍頭腦靈活,靠著自身努力,2012年前后就蓋起了亮堂堂的8間大正房。2015年,脫貧攻堅號角全面吹響,作為村里一名老黨員,趙安軍開始意識到自己富起來不叫富,讓全村人腰包鼓起來那才叫真富。怎樣讓全村百姓像他一樣住上寬敞的房子、家家戶戶有錢掙成為他整天琢磨的頭等大事。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朋友那兒打聽到木耳種植項目前景好、收益高,有可能帶動全村脫貧致富。他立即開車趕到黑龍江實地考察,并把專家請到樣田鄉(xiāng),勘查氣候、土質(zhì)等是否適宜。得到專家認可后,他積極籌措資金、流轉(zhuǎn)土地、建造大棚、聘請技術人員指導,開始初步實踐。
萬事開頭難,第一年由于種植經(jīng)驗不足,木耳產(chǎn)量不高,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年底一算賬,賠了20萬元。第二年,總結(jié)失敗原因后經(jīng)過改進,木耳長勢喜人。可天有不測風云,在木耳采摘期,天天下雨,準備采摘的30多萬棒木耳全部被水淹沒,等河水退去,木耳已經(jīng)全部腐爛,損失70多萬元。連續(xù)兩年血本無歸,趙安軍不僅把家里的積蓄全搭進去,還欠了一屁股債。
親戚朋友勸他放棄,但趙安軍卻梗著脖子說:“我認定的事,要么不干,干就要干出點名堂來,我就是要讓咱這土坷垃長出金苗苗!”
木耳對濕度、溫度等生長條件較為敏感,稍微控制不好就會造成大幅減產(chǎn),所以種植技術至關重要。隨著趙安軍克服困難勇創(chuàng)業(yè)的事跡被傳開,縣、鄉(xiāng)兩級政府在技術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將其選定為創(chuàng)業(yè)致富帶頭人,先后兩次安排趙安軍參加木耳種植技術的相關培訓,科技特派員多次到田間地頭進行實地查看和技術指導。河北大學食藥用真菌研究所建立試驗基地,針對當?shù)貧夂蛱攸c和種植品種,進行實地研究和技術指導,幫助其解決木耳種植的技術難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各方大力支持和趙安軍不懈努力下,木耳產(chǎn)量大幅提升,收益不斷增加。不僅挽回了虧損,還獲利50多萬元。
木耳種植步入正軌后,趙安軍并未滿足,他想帶著全村人一起致富。2017年,趙安軍牽頭成立了赤城縣雙耐農(nóng)業(yè)專業(yè)合作社,村里許多人加入合作社,木耳種植慢慢形成規(guī)模。
在合作社,趙安軍也不“藏私”,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摸索出一套簡便易學的農(nóng)業(yè)種植技術,為村民傳授科學種植、常見病防治技術等,向村民宣傳黨的惠民政策。通過他的正確引導,雙山寨村從老人到剛畢業(yè)的學生,幾乎人人都有一套科技致富的理念。
2020年1月8日,趙安軍又成立了赤城縣靈華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進一步提質(zhì)增量。說起今年的計劃,他掰著手指盤算著:“要培育試驗品種10萬棒,規(guī)模種植40萬棒,年可生產(chǎn)木耳6萬斤,預計年純收益可達200萬元……”
趙安軍還告訴記者,公司成立后,平均每年可以安排100余人就業(yè),惠及貧困群眾30余人,平均每人年增收5000元左右。共流轉(zhuǎn)土地120畝,其中流轉(zhuǎn)貧困戶土地36畝,12戶貧困戶年戶均增收2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