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山東省泰安市東平商老莊鄉大安山村呂鳳廷一年之中最忙碌的幾個月開始了,這些天他一直為自家種植的7畝木耳忙碌著。再有兩天木耳的菌包就要開始打孔了,到時候他就得一刻也離不開這7畝地了。
今年54歲的呂鳳廷之前一直靠打零工和種地為生。家中妻子身體殘疾,不能勞作,看病花費了家中大量積蓄。兒子大學剛畢業,家庭經濟壓力很大。這幾年總共欠下了六七萬元的外債,能盡早擺脫困境一直是呂鳳廷連做夢都想的事。
這兩年隨著精準扶貧、脫貧攻堅行動的持續深入,老呂一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沒門路,政府牽頭聯系;沒資金,政府幫忙協調;缺技術,技術人員上門,各級的扶持救助政策像一股清泉滋潤了老呂的心田。
識別為貧困戶后,妻子享受了殘疾補貼,兒子上學初使用國家無息貸款,并獲得一次性補助,在校期間優先獲得助學金,縣住建局幫忙修改了漏水的屋子,于2017年底脫貧。
呂鳳廷說起種植黑木耳的經過,是包戶干部李紅新牽頭引的線。商老莊鄉副書記李紅新走訪貧困戶中發現老呂家的情況比較困難,就給老呂說:咱們鄉里有種植黑木耳的經驗和技術,我想法給你協調貸款的事,扶貧政策這邊有富民農戶貸,木耳場我給你賒一部分去。
商老莊鄉當地有一家規?;木鷺I養殖公司,無論是管理還是技術都十分成熟,再加上領導的鼓勵和支持,一下子點燃了老呂的創業激情。老呂種植了木耳,從菌包下地、灌溉管理到木耳采摘、集中收貨,呂鳳廷事事親力親為,用盡了心思。特別是快到木耳收獲的時候,他和妻子干脆把鋪蓋卷搬進了田間地頭的小屋里,看著親手養殖的木耳一天天成長起來,他臉上的皺紋也慢慢舒展開來。
“一個菌包能產木耳一兩二,一畝地一萬袋菌包能產到一千二百斤,今年木耳的產量又創了新高,木耳價格雖然低了,但一畝地純收入還能達到3500元左右。”呂鳳廷說。從產量到收益,老呂對黑木耳種植的成效都很滿意。
他種植的木耳已經一年收獲六七茬,面朝黃土背朝天勞作了半輩子的呂鳳廷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老板,會有這樣一份產業。他盤算著再擴大種植規模,還上多年欠下的外債,鼓起腰包過上揚眉吐氣的好日子。
老呂種植黑木耳不但使自己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也幫助村里其他貧困戶一起增加了收入。木耳豐收的時候,人手不夠,他就雇了十幾個人幫忙采摘木耳,其中就有七人是貧困戶。黑木耳種植解決了大批閑散勞動力的業問題,還給貧困戶指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木耳場里大家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有人問呂鳳廷種木耳有什么心得時,他說:長這么大第一次做這么大的產業,我感覺自己很有成就感,用心投入了就會有回報,找到了致富的門路,咱想著怎么脫貧啊,就從這個產業上脫貧。(記者 張偉 張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