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動起來有事干、有錢賺才是根本。”這就是陜西洋縣溢水鎮后壩河村農民高樹強種植香菇、木耳產業的發展理念。
日前,走進后壩河村高樹強的香菇產業基地,黑色的遮陽網下的塑料大棚里,前來務工的村民們有的在修復塑料大棚,有的在給碼在架上的袋料香菇棒注水,疫情后恢復生產的各項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著。
正在給香菇棒注水的嶺底村婦女陳小敏說:“我在家里經管學生念書,這里離家近,經常在園里干活。每天90元很劃算。”
在中間一個大棚里,來自桂峰村一組的婦女樊水彥和嶺底村村民尚紅麗熟練地干著手中的活兒說:“這菇棒太干了直接影響香菇產量,我們這個手法,一個人每天可完成4000袋的注水任務。平時每天給70元,注水這活不好做,整的滿身是水,稍不注意就感冒了。”
今年40多歲的高樹強,高高個頭,濃眉大眼。住后壩河村一組,非貧困戶。2016年冬季在扶貧產業初次興起的大氣候環境下當地雜木資源豐富,便依托這個優勢,自己投入資金220萬元,只身前往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學習產業發展模式及香菇木耳種植技術。然后購買設備,在桂峰村一組溢水河畔的河灘上搭建場房搞起了他熱衷的香菇事業。
2018年,他遇到最大的問題是資金困難,在這個關鍵時刻,村黨支部村委會伸出援手,村互助資金協會首先給他30000元予以扶持,緊接著,村兩委啟動蘇陜協作項目陸續注入扶持資金45萬元。
高樹強說:“我這香菇產業走的是從菌種培育到上架、采摘、烘烤、銷售一條龍的道路,常年吸納20多人進園務工。”他拿出2019年務工人員工資發放冊讓記者過目,說:“去年為當地村民發放務工工資73000多元。”
據悉,本村村民趙樹彥、陳仕愛、王代菊三戶貧困戶依托進場務工收入摘掉了貧困帽子。
洋縣樹強食用菌種植家庭農場不僅為本村村民進場務工提供了場地,也為附近西河、桂峰、嶺底村閑散勞動力就近務工搭建了平臺。
在他的食用菌制袋養菌房內,一袋袋香菇菌袋和吊袋木耳菌袋整體的碼放。在鮮菇冷凍房內,他順手撿起儲存在筐內的鮮香菇說:“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還有4000多斤鮮菇賣不出去。我目前最渴盼的是原材料鋸沫緊缺和場地問題,想擴大規模無處搭建大棚。”
最早他在村委會搞產業發展,他只給提供菌種。最后吊袋木耳發展成效不太明顯,村上干部看準了他的才能和技術,決定由他出面承接了村上原建的6個吊袋木耳大棚,同時注入15萬元資金由他獨立經營,自主核算。高樹強接手后,憑借自己聰明的智慧和獨到的技術引領著當地的產業發展。他說,“我這個產業不說去年生產了多少香菇,光現金收入就達到17萬多元。”
在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的宣傳動員和香菇產業大戶的帶領下,地處通組公路中段的椴木香菇大戶付長青等20多戶村民目前已積極行動起來修復香菇大棚,忙著覆蓋遮陽網。圍繞該村香菇,吊袋木耳發展一切輔助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當中。(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胡 毅 通訊員 周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