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君,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硅酸鹽專家庫成員、正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技師、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非遺傳承人。
改革開放以來,食用菌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已成為廣大農村和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從業相關人員達三千萬人。食用菌產業“短平快”的獨特優勢,使其迅速成為各地特別是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首選項目,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產業。以山東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成立于2000年4月,經過20年發展,已建成占地2000畝的工廠化香菇菌棒生產和培育基地,年產菌棒5000萬棒、香菇700萬斤,年產值4.1億元,年創匯4300萬美元,凈利潤5000萬元。為了發展食用菌產業扶貧,七河生物積極參與承建惠民工程,幫助貧困戶建設扶貧大棚。2018年初,與山東省鄉村振興工作組達成扶貧戰略合作,在淄博市沂源縣魯家鎮劉家坡村投資1300萬元,建設香菇種植扶貧基地。2020年4月與陜西省洛南縣人民政府簽署香菇菌棒項目技術服務協議,為智能化香菇生產2000萬棒基地項目提供技術指導,幫助當地貧困人口實現長效脫貧致富。隨著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一些問題也逐步顯現,一定程度上影響并制約它富農作用的發揮。
一是技術創新不足,人才隊伍缺乏。隨著栽培模式持續轉型升級,一批企業、合作社相繼建立,開始大規模生產,但相關的技術人員相對短缺,對育種、栽培等的技術研究缺乏創新性,只是對原有栽培模式的技術集成以及規模化應用,缺乏技術創新。國內從事相關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同時兼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企業自身大多缺乏研發能力,導致技術創新滯后于產業發展。
二是資金需求量大,融資渠道狹窄。設施農業高投入,資金需求量大,農戶自身投入能力不足,而金融信貸又有著種種限制,同時民間金融發展滯后,農民融資渠道狹窄。另外,有關設施農業的政策性保險還不完善,保險業也不愿進入高風險的設施種養殖行業。
三是菌種市場混亂,行業標準缺乏。食用菌栽培用的菌株很多引進自國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較少,在國際貿易中容易受到制約。另外,國內菌種市場比較混亂,由于食用菌無性繁殖的特性,導致菌種流傳很快,但具有規范制種能力的企業不多,菌種市場缺乏監管。食用菌生產企業栽培技術存在較大差異,產品質量也缺乏統一的標準,導致無統一的生產規范,產品價值很難獲得提升,長期處于低端消費市場,高附加值產品少。
建議隨著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等一系列方針政策的指引,作為現代農業的代表,我國食用菌產業和工廠化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建議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力度,更好地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助力更多群眾實現脫貧致富。
一是增強科企聯合,助力產業研發。由于我國食用菌產業的轉型升級,誕生了一些行業內的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大都有進行技術改進和技術創新的迫切需求,并且由于企業自身直接面向生產的特性,在食用菌育種、栽培技術等方面具有天然的研發平臺,研發成果可直接在生產上得到檢驗和進行應用。通過進一步增強科企聯合,促進“產學研”的融合,直接在企業平臺進行科研立項,助力企業研發,即可解決企業人才隊伍缺乏問題,又可以使科研單位的研究成果得到直接應用并帶來經濟、社會效益。
二是加強金融保障,壯大龍頭企業。從實際效果看,食用菌種植大戶對農民的帶動作用、對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非常明顯。因此,要進一步創新金融扶貧產品,打斷食用菌生產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的資金“梗阻”。同時,多渠道為投資規模大,風險高的制棒企業提供優惠政策,以及政策性強制保險服務;為勞動密集型的出菇企業和個人提供設備補貼以及購棒和銷售的擔保等。使其進一步做大做強,形成市場連大戶,大戶帶小戶的產業格局,進一步調動農戶發展食用菌生產的積極性。
三是合理引導分工,延伸產業鏈條。產業當前正從“千家萬戶”模式向集約化、設施化、工廠化轉移,在轉移的同時必然會形成不同的分工。需要針對不同分工進行不同的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菌種企業進行新品種選育,制定菌種質量標準,規范制種要求;鼓勵制棒企業通過培育生產林的形式解決木屑等原料問題,減緩農林矛盾,將產業鏈延伸至原料供應環節;鼓勵設備制造企業與生產企業通過合作研發,針對不同生產環節開發相關設備;鼓勵鮮菇貿易企業進行產品的初深加工,培養專業的食用菌銷售隊伍等,實現食用菌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四是堅持扶優扶強,發展智慧農業。堅持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逐步解決高素質農民匱乏、科研體系不健全、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機設備現代化程度較低等困難和問題,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加大對智慧農業的投入,使食用菌生產龍頭企業,依托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和數據分析,實現農業生產精準化管理和可視化診斷,在精準種植、智能生產領域開展深耕細作,實現從“靠天吃飯”向“靠科技吃飯”迅速轉變。
(作者:王一君 來源:東岳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