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龍,1966年10月生,哈爾濱人,1992年入黨,黑龍江大學教授,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天然藥物化學領域的研究。先后受科技部、黑龍江省委組織部、黑龍江省科技廳、黑龍江大學委派,于2007年赴黑龍江省東寧縣掛職科技副縣長,2010年赴西藏林芝地區開展黑木耳援藏,2018年赴黑龍江省勃利縣掛職副縣長,連續13年奔波于祖國南北邊疆,踐行一名科研人員為民服務的使命,在小小黑木耳、中藥種植事業中依靠科技延伸推動出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創新鏈,服務脫貧攻堅,造福農村百姓群眾,是黑龍江省科技特派員隊伍中的典型代表,他用行動把科技致富的火種播撒到龍江大地和藏民心中,彰顯了科技工作者為民服務的最美情懷。
在東寧縣服務出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全國黑木耳第一縣,農民人均收入全省第一
2007年,已是不惑之年的張彥龍,被黑龍江省委下派到東寧縣任科技副縣長。他說:“一名好的科技工作者,不僅要有突出的科研成果,更要有把科研成果轉化到工廠車間、田間地頭,服務于社會,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秉持著這樣的理念與認識,他將黑龍江大學的食用菌栽培技術帶到了東寧縣。
為解決東寧黑木耳栽培的技術瓶頸,張彥龍教授牽頭組成黑木耳產業服務科技特派團,建立了東寧縣食用菌研究所,積極引進液體菌種和黑木耳工廠化溫控規模生產技術,大力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為東寧縣培養了200多名基層技術人員與“田秀才”。通過兩年時間的不懈努力,木耳單片栽培、春秋連作、秋耳越冬等一系列黑木耳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在全縣技術覆蓋達到80%以上,黑木耳袋栽產量由過去的35克增加到40克,價格也由過去每斤十六、七元提高到近四十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純收入近萬元。
在張彥龍的帶領下,2010年全縣黑木耳種植規模已達8.8億袋,總產量3.6萬噸,達到全國黑木耳總產量的五分之一,產值近20億元,實現農民人均增收8600元。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黑木耳生產基地和交易市場,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完善的產業體系,規模、質量、效益同步攀升。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示范縣、全國科技進步工作考核先進縣、國家生態示范縣、全國首批科技富民強縣試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全省第一。在2010年的全國科技大會上,東寧被作為全國唯一的縣級代表進行典型經驗介紹,成為全國依靠科技強縣富民的一面旗幟。
在林芝地區服務出科技援藏樣板,科技扶貧項目讓藏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2010年,全國生產力促進中心積極促成并開展了“兩服務行動”援藏工作。時任東寧縣任科技副縣長的張彥龍放棄了擔任副縣長的平坦、光明的仕途和大學教授平穩、安逸的生活,響應科技部號召,開啟了援藏之旅。
林芝地區過去從沒有袋料栽培黑木耳的經驗,一切從零開始。張彥龍教授帶領黑龍江大學微生物學專家和食用菌鄉土專家組成了黑木耳產業援藏項目工作組,克服高原地區對身體產生的不良反應,數次深入到西藏林芝、日喀則等地區進行工作考察、項目接洽、項目組織與實施等工作。針對林芝地區的技術需求,成立專業科研和技術服務團隊、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團隊,采集西藏野生木耳進行分離篩選出“黑大一號”優良菌株,完成二級菌種的生產試驗,填補了青藏高原黑木耳人工袋料栽培的空白。
在建設黑木耳產業示范基地時,11月份的林芝最低氣溫已達零下13攝氏度,沒有暖氣的產業基地陰冷潮濕,張彥龍和他的隊員們手腳都凍傷了。冬季的高原氧氣更加稀薄,“查看完菌株一站起來,心跳都要停止了”他的學生劉振東說。就是在這樣堅苦的環境下,僅用了2個月時間,就完成了10萬袋大棚培養室工程;34天,完成了10萬袋栽培菌種生產;50天,精心培養的菌種陸續長滿菌袋。2011年6月,袋料地栽黑木耳技術試驗在青藏高原成功落地。2012年西藏自治區米林縣承擔了25萬袋菌包的示范性轉化,在全縣8個鄉鎮進行試點栽培,實現凈利潤200多萬元。米林縣縣長扎西達杰說:“張教授不僅帶來技術,還帶來了藏民觀念的改變。黑木耳栽培技術的普及相當于科技觀念的播種,藏民認識到要依靠科技力量才能走上致富之路。扎西德勒!”
在勃利縣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助推百年資源型老縣經濟轉型發展
2018年,七臺河市委市政府通過“柔性人才引進”政策,邀請張彥龍到勃利縣擔任縣政府副縣長。剛剛到任,便不顧酷暑高溫,利用兩個月的時間,深入村屯、合作社、農戶家中實地走訪,對全縣農業及黑木耳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
張彥龍(右)在勃利縣天護木耳專業合作社調研指導
針對當地菌農種植模式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技術水平差,靠天吃飯的實際情況。由張彥龍教授牽頭研究制定黑木耳產業發展規劃、鼓勵黑木耳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帶領黑龍江大學微生物學專家和聘請東寧市黑木耳鄉土專家,開展黑木耳標準化種植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全程跟蹤指導服務,幫助菌農改變露天養菌的落后生產模式和傳統保守的思想觀念。積極協調政府財政等多個部門支持黑木耳標準化種植示范園區建設,研發適合勃利環境生長的新菌種“勃利1號”和“西藏6號”,帶動菌農開展標準化種植,采用新型栽培技術的菌農,較往年每袋增產近30%,每袋增收近0.5元,打破了當地菌農“逢三必賠”的黑木耳種植現狀。
張彥龍在勃利主持開展西藏6號和勃利1號黑木耳新品種實驗
張彥龍教授在勃利縣擔任副縣長短短1年多時間里,在推動黑木耳、道地中草藥等地方特色產業快速健康發展上作出了積極貢獻,對全縣提高農民收入、鞏固脫貧成效、實現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來源: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