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6月22日
地點: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食用菌產業園
采訪對象:哈溪鎮古城村村民陳鈺鳳
前幾年,陳鈺鳳還是村里公認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可如今,她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成了村里人羨慕的“小康一族”。
“啥叫‘小康’?”直言“初中沒畢業”的陳鈺鳳拉著記者的手問道:“像我現在這樣,有‘事業’,有錢賺,心里踏實得很!這就是‘小康’吧?”言語間,陳鈺鳳一臉的幸福模樣。
讓陳鈺鳳引以為傲的這份“事業”,在哈溪鎮食用菌產業園。這里有500座鋼結構食用菌棚,其中,天津市薊州區投入3360萬元,援建了420座大棚,每座棚300平方米、上架5000棒菌棒。
“去年12月,鎮里人跟我說可以去種大棚,合作社包銷。種得好,收入上萬!我當時想,闖一番吧!也不能老這樣。”陳鈺鳳語速慢下來,眼神中掠過一絲惆悵。
今年31歲的陳鈺鳳家里有五口人,除了她和丈夫,還有多病的婆婆及兩個正在讀書的娃。多年來,一家老小都要靠丈夫跑運輸來維持生計。“娃爹一個月4000元,婆婆看病、吃藥就花掉不少,孩子還上學、吃飯,日子嘛緊巴巴。”
“現在不一樣了!”陳鈺鳳停頓了一下,嘴角微微揚起。她告訴記者,今年5月湊錢租了5座大棚,買菌棒、學技術、招雇員,種上第一茬香菇,當起了“香菇板娘”。
說著,陳鈺鳳帶記者進棚,眼前那一排排狀如小傘的香菇,圓潤飽滿,長勢喜人,“你看這菌棒,一棒收五茬,一月一茬,長得快嘛,有時一天要采兩三回,不及時采會開傘,開傘就是菌蓋展開,那樣就成次菇了。我每天早晨5點半準到這,注水、采菇、土壤溫度、空氣濕度……都要操心。”
陳鈺鳳采下一個香菇科普起來,“這種品相緊實、沒開傘的是一級菇,每斤能賣到5—6.5元;全部開傘的是次菇,每斤只有1.5元左右。一級跟次等差不少錢了。”
前陣子,陳鈺鳳的第一茬香菇收獲了。由于管理得當,一座棚產出4000多斤香菇,且多數是好菇,自然賣了個好價錢。
有多好呢?
陳鈺鳳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起賬來:每座棚500元租金,一根菌棒3.7元,政府補貼2元,合1.7元;最忙時雇6個人,一人一天70元—80元,除去這些,一座棚一茬菇賺了8000多元……
“錢已經進口袋了,以前沒錢愁,現在有錢愁沒時間花,我天天要在棚里盯著呀!”陳鈺鳳靦腆地捂著嘴,大笑起來。
在口耳相傳中,陳鈺鳳成了致富明星,向她“取經”的村民越來越多。有些還沒租棚的戶,也開始動心,有了“種來試試”的打算。
按照天津市薊州區與當地商議的帶貧模式,哈溪鎮政府副鎮長張長麗介紹,合作社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按一畝300元支付流轉費;建好的菌棚,面向精準扶貧戶和非精準扶貧戶開展產業幫扶:有種植意愿的非精準扶貧戶向合作社繳納每年500元棚租+1500元幫扶金,幫扶金匯總后用來幫扶各村評選出的200戶當年未脫貧戶、監測戶、邊緣戶和易返貧戶;精準扶貧戶只需付500元棚租,租金匯總后作為村民流轉費和棚內設施設備的維修費。
天津市薊州區掛職干部、甘肅省天祝縣政府辦副主任賈學明告訴記者:“我們需要培育一批像陳鈺鳳這樣愛種菇、懂技術的菇農,通過他們的帶動,加碼產業幫扶力度,惠及更多村民。這既能保證帶貧成效,也讓天津的幫扶項目走得長遠。”下一步,待生菇產銷形成規模后,他們還考慮做深加工,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
在采訪即將結束時,陳鈺鳳跑來對記者說:“等10月菇都出完,我也不閑著,去園區菌棒加工廠給菌棒套袋,套1個4分錢,我一天能套4000多個呢!到明年種植期,我爭取租20個棚,歡迎你再來,看看我的變化……”(記者 王睿 劉玉祥 攝)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