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發布《關于加快新農科建設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意見》。
意見包含全面加強知農愛農教育、大力推進農林類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加快構建多類型農林人才培養體系、著力提升農林專業生源質量、深入推動課程教學改革、不斷強化教材建設和管理、建設高水平實踐教學基地、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強化農科教協同育人、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對外開放合作、創新評價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組織實施等14條舉措。
意見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增設糧食安全、生態文明、智慧農業、營養與健康、鄉村發展等重點領域的緊缺專業;服務綠色低碳、多功能農業、生態修復、森林康養、濕地保護、人居環境治理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布局建設一批新興涉農專業。
此外,意見鼓勵校地合作,探索推進涉農專業訂單定向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入學有編、畢業有崗”改革試點。在分配本專科生國家獎助學金名額時,對以農林專業為主的高校予以適當傾斜。
全文
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關于加快新農科建設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意見
教高廳〔2022〕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鄉村振興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農業農村局、林業和草原局、鄉村振興局,部屬有關高等學校、部省合建有關高等學校: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和考察清華大學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加快新農科建設,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更好地支撐服務農業強國建設,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全面加強知農愛農教育。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涉農高校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融入課堂教學,貫穿人才培養各環節,引導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為農。加強和改進耕讀教育,將相關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作為涉農學科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加強“大國三農”“耕讀中國”“生態中國”等農林特色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弘揚耕讀傳家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耕讀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綜合性育人功能。
二、大力推進農林類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優化涉農學科專業結構,推進農林教育供給側改革,加快專業的調整、優化、升級與新建,增強學科專業設置的前瞻性、適應性和針對性。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強化學科交叉融合,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增設糧食安全、生態文明、智慧農業、營養與健康、鄉村發展等重點領域的緊缺專業。服務綠色低碳、多功能農業、生態修復、森林康養、濕地保護、人居環境治理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布局建設一批新興涉農專業。
三、加快構建多類型農林人才培養體系。深入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主動對接農林業創新發展新要求,實施農林拔尖人才培養計劃,聚焦動植物生產類、林學類等本科農林優勢學科專業,依托高水平農林院校,科教協同探索本碩博一體化培養,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水平、國際化的創新型農林人才。主動對接農村、林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行業產業發展新要求,產教融合著力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培養一批適應性強、高素質的復合型農林人才。主動對接鄉村人才振興新要求,校地聯動著力提升學生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應用型農林人才。
四、著力提升農林專業生源質量。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優質生源報考涉農專業。將生物育種納入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將生物育種、農林智能裝備相關學科專業納入有關專項計劃支持范圍。鼓勵校地合作,探索推進涉農專業訂單定向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入學有編、畢業有崗”改革試點。在分配本專科生國家獎助學金名額時,對以農林專業為主的高校予以適當傾斜。
五、深入推動課程教學改革。立足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林產業發展需求,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分專業建設一批一流核心課程,著力推進體現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課程建設,強化實踐類課程建設,及時將農林科技發展前沿成果融入教學內容,打造“兩性一度”農林類金課。構建數字化農林教育新模式,大力推進農林教育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深入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施研討式、探究式、參與式等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著力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綜合應用筆試、非標準化答案考試等多種形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六、不斷強化教材建設和管理。打造一批高質量國家規劃教材,開發一批一流核心教材,加快新興涉農專業教材和新形態教材建設。鼓勵涉農高校結合各自學科優勢,組織政治素質高、專業造詣深、教學經驗豐富的知名專家學者、學術領軍人才主編或參編優秀教材,體現農林學科行業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反映農林教育教學改革新趨勢,增強教材思想性、科學性、前沿性和實效性。切實落實好高校教材選用主體責任,嚴格教材選用審核,杜絕內容陳舊、低水平重復、簡單拼湊的教材進課堂。
七、建設高水平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一批綜合性共享實踐教學基地,集成優化實踐教學資源,系統構建農林院校優質實踐教學平臺,打造一批核心實踐項目。依托種質資源庫(圃)、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林草產業示范區等平臺建設一批新型農林科教合作實踐教學基地,把人才培養作為基地所依托平臺的建設和評價重要內容,發揮好基地的綜合育人功能。建設一批耕讀教育實踐基地,支持涉農高校依托農業文化遺產地、自然文化遺產地、農業園區、國家公園、美麗宜居村莊等社會資源,拓展豐富教學場所,強化耕讀實踐教學。
八、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加快建設一批高素質核心師資團隊。推動涉農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常態化開展農林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嚴格落實持教師資格證書上崗制度,加強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加強教研室、教學團隊等多種形式的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支持建設一批全國性、區域性虛擬教研室。加大“雙師型”教師建設力度,支持涉農高校選派教師到農林企業掛(兼)職鍛煉,選聘科研院所、企業一線專家任兼職教師或導師,加強“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
九、強化農科教協同育人。創新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育人機制,積極推動一省一所農林高校與本省農(林)科院開展全方位合作,完善“一省一校一院”協同育人模式。瞄準農林區域產業發展需求,以應用型高校為重點,支持建設一批農林類現代產業學院。瞄準農林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前沿創新技術,支持高水平涉農高校建設一批生物育種等領域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和未來技術學院,實現行業優質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平臺的育人功能,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創新人才培養。
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進一步完善涉農高校農林業相關領域前沿科學中心、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布局。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作用,在生物育種、關鍵農林機械裝備、耕地質量與農業節水、病蟲害防治、智慧農林技術等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爭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突破成果,推動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實現農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
十一、深化對外開放合作。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科研機構及國際組織的深度合作,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辦好中外合作辦學和其他教育合作項目,推動涉農高校學科建設和國際化高層次人才培養。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南南合作”“中國-東盟自貿區”等建設,建設一批國際化農(林)業教育研究中心和國際聯合實驗室,積極參與農(林)業國際事務以及農(林)業相關領域國際標準、規范、指南等的研究制定,開展現代農(林)業援外培訓工作,提升我國在農林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十二、創新評價機制。把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和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成效作為檢驗農林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內容,健全學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加快建設以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行業行政部門、學術組織和社會機構共同參與的質量監督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加快推進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本科農林專業三級認證工作,逐步實現農林類專業認證全覆蓋。以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應用為核心,改進教師評價方式,引導教師潛心育人、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堅持分類評價,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設立科技推廣工作崗位,結合崗位特點設置相應的評價標準,暢通職稱晉升通道。
十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統籌部部共建、部省共建工作,進一步加大對農林院校的支持力度。對高水平農林院校的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名額安排予以統籌支持。積極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續的農林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中央財政進一步完善中央高校預算撥款制度,持續支持農林專業和農林院校發展。農林部門加大項目資金統籌力度,積極支持農林高校發展。各地要加強政策與經費協調配套,統籌地方財政高等教育資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積極支持新農科建設。
十四、加強組織實施。各有關高校要把新農科建設作為深化學校綜合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納入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制定具體舉措,推進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省級教育、農業農村、林草、鄉村振興等行政部門要把新農科建設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性工程,協同解決農林教育創新發展面臨的問題。
教育部辦公廳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
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
2022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