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三農工作來說,保供和增收是永恒的主題。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多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實現持續較快增長,2022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首次邁上2萬元的新臺階。但也要看到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當前農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緩,增收動能有所減弱,這點必須高度重視。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必須拿出更加務實管用的硬措施。
穩定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就業”一詞出現了28次,穩就業與促就業依然是主基調。穩定農民就業,需要堅定落實各項穩崗紓困政策,強化提高農民就業技能,打通就業“痛點”“難點”,讓農民就業有崗位,上崗有技能,勤勞能致富。當前,超過四分之三的農民工在省域內就業,超過一半在縣域內就業,要順應這種趨勢,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同時,加快鄉村新業態融合發展,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鄉土特色鮮明、主導產業突出、質量效益較高的鄉村產業發展高地,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
經營增效。如今,家庭經營凈收入占到農民收入的三成多,這其中多半來自農業經營收入。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需要提升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同時,要支持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深入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通過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實現節本增效。建立健全農民收入風險應對機制,增強其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提高經營收入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財產挖潛。當前,財產凈收入占農民收入比例較低,尚有潛力和空間可挖掘。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須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實搞好確權,穩步推進賦權,有序實現活權,維護和實現農民更多土地財產權益。同時,要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打通農民從集體資產中獲取收益的通道,讓農民更多分享改革紅利。
轉移拓展。轉移凈收入是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展農民轉移凈收入,必須持續推動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完善糧食生產補貼政策,優化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創新農業農村融資方式和金融產品,確保農民充分受益。同時,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對符合條件的低收入農民實施醫療、教育、就業等專項社會救助,筑牢農村社會安全底網,讓農民群眾的“錢袋子”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有奔頭,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