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蠶兩用大棚“3+1”模式高產高效生產技術
發布時間:2002-05-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惠民縣蔬菜辦 白相永 劉德軍
魏集鎮菌菜辦 譚榮貴
惠民縣縣府調研室 孫學森 李長寶
一、什么是“3+1”模式?
所謂“3+1”模式,就是每戶發展3畝桑園建設一個長25米,寬8米的標準兩用大棚,冬春種菇,夏秋養蠶,一棚兩用。
二、技術要點
養蠶從每年的5月10日-20日開始,至10月20日結束,共養4批,三畝成齡桑園全年可養蠶8張以上。(技術措施略)
香菇生產安排在當年的11月份進棚,來年的5月上旬結束,此大棚規格為25×8米,即200平方米。具體步驟是:
(一)備料
主料選用硬質闊葉木屑,在8月20日前粉碎曬干。我們原先選用的主要是蘋果木屑,實驗成功與桑樹枝條混用做主料后,現在很多農戶都將主料配方更換,充分利用桑園每年兩次平茬修剪下的桑條這一資源優勢變廢為寶,大大降低了成本。
木屑以0.8毫米以下和1.7毫米以上顆粒占20%,0.8至1.69毫米顆粒占60%為宜。
麥皮是香菇栽培中常用配料,它對改變培養基的碳、氮比,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增加產量起著重要作用,一 般用量占培養基的20%左右,應選用新鮮、不霉變的大葉麥皮。
熟石膏占培養量的1-2%,它以給香菇提供鈣、硫等營養元素,還可調節PH值,防止堿性偏高。
栽培袋采用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規格為15-17×65cm。
棚膜選用無滴或半無滴膜,厚度以0.07-0.08cm較好。
(二)配方
1、桑條木屑39%+蘋果、梨木屑39%+麥皮20%+石膏1%+糖1%。
2、蘋果或梨木屑78%+麥皮20%+石膏1%+糖1%。
(三)拌料
料水比1:0.9-1.2,含水量60%左右為宜,PH值6-6.5。
拌料裝袋時間為8月20日至9月15日。先把木屑堆成山形,然后將石膏粉、麥皮撒于木屑堆上,多次攪拌,直到拌勻為止(一般翻動五次以上),再將溶于水的蔗糖隨水與干料混合,充分拌勻。
(四)裝袋
裝袋時松緊要適度,不可收的過緊或過松,一般每袋裝濕料2.6千克左右。裝袋時間應盡量安排在氣溫較低時,避免中午氣溫高時裝袋,并根據裝料速度攪拌,以防氣溫高時因裝袋時間過長導致培養料變酸。采用雙層袋可明顯減少污染率。
(五)滅菌
一般要用常壓滅菌,菌棒進入滅菌灶后,堆機械四周或中間要留出一定空隙,以利升溫。這里應注意的就是升溫要快。滅菌時間要根據灶內溫度100℃的時間要達到20小時。
(六)接種培養和轉色
接種室應選密封性好的干凈房間,在接種前6-7天把所有接種用具、菌種放入室內,用高錳酸鉀與甲醛密閉薰蒸10-12小時(用量是每立方米用36%甲醛17毫升,高錳酸鉀14克)。接種選在料溫降至28℃后進行,時間應在早晚低溫時。接種人員衣服必須干凈,用70-75%的酒料消毒并帶醫用手套。采用3-5人分工協作的辦法。用種時把栽培種料面上層2厘米的培養基挖去。菌種可掰成小塊,不要掰碎。一般每個菌棒打直徑1.5厘米左右的接種穴5個。注意接種時要讓菌種與料緊密結合,并使菌種稍高出穴面,以利防雜菌危害。整個操作過程越快越好。
為減少污染,培養應與接種同室,接好種后菌袋以“井”字型排列,最多可放10層。擺放時,接種口要朝側面不受壓。每垛之間有一定距離,以方便倒垛。擺放完后通風3小時左右,以后可通過通風使溫度控制在22-25℃之間,不得超過28℃。此后7天內不要搬動菌棒。7-10天后,當菌絲開始向周圍生長時,要進行一次倒垛,垛與垛之間可留20厘米左右的空隙。倒垛后,高度不宜超過8層。倒垛時發現感染雜菌的菌棒要單獨擺放,視情況處理。倒垛每7-10天一次,當菌絲達到直徑8-10厘米時(菌塊周圍),在菌絲部位扎孔透氣,深度以不刺破培養料為宜。當菌絲長滿袋10天后,進行第二次扎孔,這次扎的要深一點,孔要大一點。扎孔后2天內料溫可升高2-3℃,要注意檢查,加強通風換氣,防止室內溫度過高。此后,應加強管理,結合倒垛,發現有瘤狀突起時適當增加光照,促進原基形成的轉色,這時溫度是23-25℃。
(七)脫袋排場
當突起菌蕾長滿袋,轉色達到袋的2/3以上時進行脫袋排場。建畦時,畦寬1.3-1.4米,畦架高度為離畦面33厘米,每排可擺放8個菌棒。入棚前可在畦內澆一次水,一般2-4千克/平方米,可根據土壤濕度增減。入棚后打孔,方法是在菌棒頂部用一根帶尖6#鋼筋打深40厘米左右的洞(不可打通)。入棚2天后脫袋,脫袋時避免陽光直射。脫袋后的菌棒排于菇畦內,相互間隔3厘米,與地面成70-80°夾角。排完后扣上小拱棚,蓋緊薄膜。脫袋后3-5天(溫度高時3天,低時5天)再通風。結合通風揭膜噴水,促菌絲倒狀。通風時要先通小棚,通完小棚后再通大棚一次,以充分換氣。
(八)催蕾
將溫度控制在白天25℃,晚上7-12℃,并結合噴水,形成冷熱,干濕刺激,很快便長出第一批菇蕾。
(九)出菇階段
1、秋冬季管理:此時以保溫為主。第一茬一般在脫袋后7天左右出現,長至7-8成熟時采收,在早8點前進行完。采后立即噴水,涼10-15分鐘,待菌棒水沾手時再蓋上小拱棚,然后通風。這茬的采收時間一般在10天左右。
采完第一茬通風一天后給菌棒注水。注水時壓力不可太大,以免損傷菌棒。注水后約7天左右,第二茬菇出現菇蕾。以后各茬管理大致相同,只是各茬轉換時通風時間應逐步加大。
2、春季管理
對產量較高,菌棒變軟,且彎曲較大的,可進行浸泡,浸泡后還可出兩茬菇。浸泡應在上潮菇采完,涼曬7天后進行。
浸泡方法:在棚中部建一坑,大小長短視菌棒多少而定,四周切直,鋪上一塊薄膜。排放前橫向在菌棒上打3個孔,要扎透,這樣4-6小時可浸透。排滿后,在菌棒上面放一層薄膜,先向上面放水,放20厘米后再向坑內注水,這樣可減少菌棒斷裂。
浸泡后,將菌棒倒置排在畦內,半小時后扣好小拱棚,溫度控制在20-22℃之間,每天通風換氣1-2次,每次1小時。這樣,6-7天后出現菇蕾。溫度高于23℃時,可利用早上低溫時噴灑冷水降溫,以促進下一茬菇的原基形成和出菇。
采收兩茬菇后,隨著氣溫的升高,那些營養消耗將盡的菌棒、菌絲已無活力,長勢也很弱,可結束這茬栽培。
對那些前期產量較低或一般,且營養消費較少的菌棒可繼續浸泡或注水出菇。采用廣溫型品種的甚至可越夏采收至秋季。
三、效益分析
2001年,我鎮共養蠶14723張,產鮮繭423552千克,收入6861620元,畝產值1293元。
全鎮1441個食用菌大棚共投料4143噸,預計可產食用菌5000噸以上,可實現產值800萬元以上,戶均7000元。其中,僅邵家村50個大棚,到目前已產香菇180噸,收入52萬元,戶均1.04萬元。邵珠剛所管理的大棚,投料6000斤,已產香菇6300斤,收入1.2萬元。現仍產量很高。預計該村今年戶均收入可超過1.4萬元。
四、結論
“3+1”模式,利用大棚春秋季節養四季蠶,解決了因養蠶而帶來的房屋緊張問題,同時節省了用工,利用冬春時間養一季香菇。這樣充分利用了大棚時間空間及本地原料資源和勞力資源,使有限的土地上,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能夠促進桑蠶和食用菌產業共同快速發展,即能促進農民增收,又能增加財政收入,是高產高效的一種最佳模式,應大力推廣。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