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松茸可望實現半人工大規模
發布時間:2002-06-0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我國科學家對松茸資源的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的專家最近表示,我國松茸生產可望實現在半人工虛擬條件下的大規模培育,一直以來松茸資源只能自然生長的狀況可望取得突破。
據了解,松茸是一種高檔野生食用菌,目前主要用于出口,在國際市場上極為俏銷,在我國的主產區四川、云南等地,新鮮的松茸采摘下來后72小時內必須運到進口國。松茸倍受青睞的原因,除了其口味鮮美、富含營養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松茸的純天然野生食品。
據云南省野生菌專家周遠寬介紹,松茸屬于與樹木共生的菌根菌,同干巴菌、牛肝菌、青頭菌等名貴菌種一樣,它們不是依靠腐爛的物質或土壤,相反必須依靠活體樹木的根系來維持生長。據了解,松茸研究歷史最長的日本開展松茸人工培育研究已有100多年,但至今未能完全取得成功。云南省近年來松茸的出口量雖然保持在1000噸左右,但事實上松茸的采摘面積在擴大,松茸的單位產量在不斷降低,尤其是大量的童茸和開傘的老茸被采摘,更是破壞了松茸的自然繁殖條件,導致資源難以為繼。1999年,松茸被正式列入了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名錄。
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從1996年起,在云南省保山市水寨鄉海棠村開展了“松茸人工促進繁殖項目”研究。近日這項成果順利通過了國家林業部組織的專家驗收。項目負責人弓明欽教授介紹說,這項技術成果主要是為了解決當前松茸減產的問題。在對松茸的山地資源進行有效管護的基礎上,應用該技術可以使松茸更好地生長并解決無序采摘及防治病蟲害的問題。在保山進行的這項研究中,通過引導村民有序科學采摘,6年內松茸的產量提高了10倍,產值增加了20倍?! ?
該課題組同時還在進行的一項研究是“半人工虛擬條件下松茸的培育移栽”,目前該項目已進行了3-4年。據弓教授介紹,該技術的關鍵是把松茸菌分離出來成為純菌種,然后將其做成菌劑,如果為了滿足長途運輸的需要,還可以將菌劑做成固體形態的菌丸。之后選擇那些適合與松茸共生的樹種,如云南松或元江栲的幼苗,用菌劑對樹根進行“漿根”或直接用固體菌丸包扎,這樣經過大約3個月的時間,樹苗的根部和松茸菌就可以形成一種共生狀態,也就是所謂的生成菌根。最后把帶菌根的樹苗移栽到適合于松茸生長的環境,這樣樹木長到哪里,松茸菌就會長到哪里。據了解,一旦這種伴隨人工林的大規模松茸培育成為現實,其原產地的局限性將會被攻克。
作者:馬天澤 孫玉春 文章來源于:新華社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