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發布時間:2002-11-2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農業的發展由主要受資源約束變為受資源和市場雙重約束,出現了農產品賣難、價格下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遞增速度從1996年的9%,下降到2000年的2.1%,下降了6.9個百分點。農民收入增幅連續4年下降。
根據這些新的情況,中央及時作出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判斷。2000年初,中央進一步提出新階段的中心任務是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2001年,中央又明確提出,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和基本目標。這是中央根據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形勢和新要求,著眼于全局和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
幾年來,各地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圍繞增加農民收入,積極探索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取得了明顯成效。
首先,優質專用農產品快速發展。各地按照市場需求,積極淘汰劣質品種,壓縮大路品種,發展優質專用農產品,農產品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目前全國優質稻種植面積已達到2.5億畝,超過水稻總面積的一半;優質專用小麥達到9000多萬畝,占小麥總面積的25%,進口量由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900萬噸左右,下降到去年的70多萬噸,初步扭轉了加工專用小麥多年來主要依靠進口的局面;“雙低”油菜籽種植面積達6000萬畝,占油菜籽總面積的56%;高油、高蛋白專用玉米從無到有,迅速發展,種植面積達到7800萬畝;名特優新畜禽、水產品品種明顯增加,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發展勢頭比較快。今年,預計全年優質專用小麥、優質早稻、專用玉米、“雙低”油菜籽種植面積將進一步提高。
其次,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所提高。各地在結構調整中日益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切實加強質量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加大產地監測和市場抽查力度。農業部去年開始率先在京、津、滬、深4個城市進行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試點,今年已在全國普遍推開這項工作。經過努力,蔬菜有機磷類農藥殘留超標和豬肉含瘦肉精等突出問題得到了初步遏制,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有很大改善。
第三,主要農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幾年來,各地通過合理調整資源利用方向,因地制宜確定區域主導產業,長期以來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農業生產格局開始打破,各地的比較優勢得到發揮,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趨勢逐步顯現。一些各具特色、各顯優勢的作物帶、產業帶逐步形成,我國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明顯提高。2001年,長江流域的水稻面積已經占到全國的65.7%,黃淮海平原的小麥面積占到全國的60%,東北地區和冀、魯、豫三省的玉米面積占到全國的55%。油料作物也初步形成了長江流域油菜籽、黃淮海地區花生、東北地區大豆優勢集中產區。
在區域布局調整中,各地還特別注意注重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比如,山東的蔬菜、陜西的蘋果、海南的反季節瓜菜、陜西的優質小雜糧、黑龍江的綠色食品等都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第四,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迅速。在結構調整的實踐中,農業增長方式和運行機制都發生了積極變化,市場機制的作用明顯增強,特別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農業產、加、銷一體化進程加快,成為帶動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到2000年底,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6.6萬個,龍頭企業總數達到2.7萬個,帶動農戶5900多萬戶,占全國農村總戶數的25%,平均每戶增收900元。據初步統計,今年夏收優質專用小麥訂單面積達到3600萬畝,占夏收小麥面積的39%;“雙低”油菜籽訂單面積達到2400萬畝,占夏收面積的36%。(經濟日報)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