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上檔升級刻不容緩
發布時間:2003-04-2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目前,我國人工栽培成功的食用菌品種有260多種,已形成商品化生產的有52種。但從近年來的情況看,市場前景不容樂觀。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類食用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面前,農村大種食用菌,城里專設食用菌餐館、火鍋店等,部分品種被提煉為珍貴的藥品和保健食品。同時,每年有大量品種銷往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成為創匯的重要財源之一。
然而,近年來,一般的食用菌已風光不再,價格下跌,市場滯銷。以2002年全國食用菌市場來看,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下的事實:深色平菇鮮品每公斤價在1元內徘徊,最低0.30元;白色平菇鮮品每公斤價1.50 元左右,鹽漬品噸價在5000元左右,最低3400元;香菇鮮品和金針菇鮮品每公斤價也不過2至3元。而同期的白靈菇、阿魏菇、杏鮑菇、羊肚菌等高檔珍稀品種,其鮮品每公斤價約在12元~16元之間,即使到了收獲末期,鮮菇的商品外觀質量較差,也始終維持在每公斤8元以上的價位;在南方如廣州、深圳、珠海、杭州等地市場,白靈菇、杏鮑菇、段木花菇、厚菇、板菇等的售價一般保持在每公斤20元以上,最高達30元以上;羊肚菌每公斤500元~550元。在國外超級市場,中國產平菇鮮品銷價一般為每公斤3美元,高檔珍稀品種的價位因季節不同約為平菇的5倍~10 倍。由此看出,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市場上,品種之間的“檔次差異” 非常明顯。如果我們不在提高品種檔次和栽培技術上下功夫,其產品不但價低利微,而且將被排斥在市場之外。
那么,怎樣因地制宜發展菇品,使之上檔升級呢?
根據出口和內銷需要,應根據當地資源條件、地理條件、技術狀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以下五大類菇品:骨干品種計劃發展。蘑菇、香菇、銀耳、黑木耳等是出口與內銷都需要的骨干品種。近年來發展過速,基價下跌,效益不高。這些品種屬于傳統名牌產品,不可斷檔,必須有計劃地安排生產。但因南方氣溫高,銀耳、蘑菇、平菇宜在老產區商品基 地生產,新區不可盲目發展。
飽和品種控制發展。平菇、金針菇、鳳尾菇、毛木耳、大球蓋菇、雞腿蘑、麻花菇等較容易栽培,近年發展超常,市場已基本飽和。
如鮮潔白平菇、鹽白平菇,在全國各地每公斤價僅2元左右;金針菇在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每公斤價也在2元左右。以上品種應控制生產,防止過剩。
缺口品種重點發展。夏季氣溫高,一般菇類不適應,因此市場菇品缺口較大。而草菇、金福菇正值夏季長基,市場上揚,如草菇夏季市場一般都在10元~16元,南北省區可以大力發展。杏鮑菇、白靈菇為低溫型菇類,元旦、春節上市,成為熱銷貨,賣價高,可建立商品化基地,專業化生產。
珍稀品種積極發展。羊肚菌、松茸、美味牛肝菌、雞縱菌、紅菇,國外暢銷,價格昂貴。目前還處于野生采集和人工馴化栽培應市的階段,需加大技術攻關力度,使人工栽培有所突破。榆蘑、大肥菇、大杯傘、蓋囊菌、牛舌菌、虎奶菇、長根菇、花菇、厚菇、板菇等品種可較小規模發展。
特色品種穩步發展。姬松茸、灰樹菇主要出口日本,但受定向銷售局限;荼薪菇發展較快,市場容納量跟不上,致使價格下挫,應穩步發展。竹蓀可用谷殼、野草栽培,成本低廉,南方省區可基地化發展;黃傘、珍珠菇、秀珍菇等特色品種可適量發展。
如果按照以上思路和對策發展食用菌,再加以栽培技術上的革新,種菇原料就地取材,栽培模式因地制宜,播種季節科學安排,大力推行無公害生產,則我國的食用菌上檔升級指目可待。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