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扶貧扶智又扶人
發布時間:2003-05-2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遂昌縣農業局 廖彩鳳 巫法源
在目前的扶貧工作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就是低收入的貧困戶基本上是一些沒有文化、沒有一技之長的家庭,他們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保守,不會運用先進的生產工具,不能開發和利用現有的物質資源,很難提高其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在扶貧攻堅中辦起來的企業,開發出的農業基地,往往由于文化科技素質不濟,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信息不靈,市場觀念不強等原因,上馬時轟轟烈烈,經營時冷冷清清,效益上慘慘淡淡,滯后的產品銷不出去,導致扶貧資金流失。這些教訓給予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就是欠發達鄉鎮存在著一種惡性循環:經濟基礎落后制約著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而文化、教育等事業的落后反過來影響著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科技的落后是物質貧困的結果,也是低收入人群致富難的癥結所在。因此,在實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建設的戰略決策時,要對小康建設有個全面的認識,不能局限于人均GDP達到多少,恩格爾系數下降了多少等,必須使文化發展、教育改革、科技進步相互補充、相互推進,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小康。
首先,要加強文化事業的扶持和發展。推廣安徽省“文化扶貧”的先進經驗,加強欠發達鄉鎮的文化陣地建設,建立鄉鎮、村標準文化站,開辦文化站圖書室,吸引農民到這里讀書看報,觀看實用技術錄像。還可以在人口較集中的區域設立貼報欄,使遠離鄉鎮文化站的村民獲得更多的知識,從而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文化水平。
其次,要加強教育事業的扶貧和發展。這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擴建鄉校、拆并村校。上世紀70年代,為了普及教育,提高入學率,各地提出了村村辦學校的口號,隨著形勢的發展,農民開始下山脫貧,一些村的人口越來越少,村校的規模也越來越小,以復設班為主,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智力遠不如完全小學的學生,這嚴重制約著欠發達鄉鎮人口素質的提高。因此,在教育扶貧中,資金投向重點應轉到完校和鄉鎮中心學校的建設上來。二是提高初中畢業生的升學率。欠發達鄉鎮的學生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上都能完成,但初中畢業生的升學率不高。據遂昌縣調查,6個欠發達鄉鎮2001學年初中畢業生493名,直接升入高中的只有112名,占22.7%;升入各類職業中專的210名,占42.5%;還有34.8%的初中畢業生直接走向社會,他們因為年青缺乏社會經驗、沒有一技之長,將成為新一代的低收入人群,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因此,提高初中畢業生的升學率是教育扶貧改革的當務之急。如遂昌自2001年開始采取獎勵措施,鼓勵欠發達鄉鎮初中畢業生到職業技術學校就學等已收到一定的效果。
再次,要加強科技扶貧,使每個中青年勞動力都有一技之長。一是推廣實用技術。充分發揮省科技特派員的作用,通過舉辦種植、養殖、產品加工等培訓班,提高欠發達鄉鎮農民的科技素質。二是每個村重點扶持幾個科技示范戶小康示范戶,以點帶面。三是開展勞務技能培訓,讓勞務輸出者掌握有關勞動技能,提高勞務輸出者在勞務市場中的競爭力,促進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非農化轉移。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