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走進貧困農區——破解農民增收難題紀實
發布時間:2003-06-1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黑龍江省富裕縣是個傳統農區,“富裕不富”的順口溜廣泛流傳。
近兩年,富裕縣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引導農民與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上海光明乳業公司“結親”,讓奶牛產業這個“鐵稈莊稼”落戶貧困農區,全縣商品奶量躍居全省前列,一舉破解了農民增收的難題。
如今,全縣農民奶資年收入達2億多元,人均千元以上,縣財政增收近30%。
機遇是在領導者手中喪失的
富裕縣位于世界奶牛生產帶,發展畜牧業得天獨厚。但是,這里多年來以種糧為主,奶牛養殖存欄量僅萬頭上下,企業拖欠農民奶資2200多萬元,挫傷了農民養牛積極性,倒奶、賣牛甚至殺牛的現象時有發生。
2001年初,新任縣委書記趙萬山下鄉調研時發現,塔哈鄉農民因養牛生活水平較高。相反,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民,種地難增收,災年還賠錢,面對結構調整茫然無措。
他和農民算了兩筆賬:一筆小賬是,種8畝玉米,一年收入約800元;而養一頭奶牛,一年收入約3200元,相當于32畝玉米的收入。一筆大賬是,如果經過3年努力,全縣十個鄉鎮有一半農戶養奶牛,商品奶量可達20萬噸,奶資3億元,僅此一項農民年人均收入就是1500元。
問計于民得出結論:機遇是在領導者手中喪失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關鍵要選準突破口。縣里成立了奶牛產業化管委會,并把牛產業作為一把手工程,由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做“牛司令”,層層簽訂責任狀,探索出一條“牛多、奶多、錢多”和“牛多、肥多、綠色產品多”的產業化發展新路。
為了防止強迫命令,縣里提倡“不查牛數量,關鍵看奶量;給你條件養牛,但要出好成果”等做法,深受干部群眾歡迎。短短兩年,全縣有四分之三的村建成了商品奶千噸村,百噸戶達30個。
引導農民與優勢企業對接
在全國乳業重組浪潮中,上海光明公司的目光投向了東北。富裕縣抓住契機,以縣乳品廠為依托洽談合作,組建黑龍江省光明松鶴乳品有限公司,上海光明占股份51%,一次投入股本金3315萬元,使企業煥發了生機。
“光明”落戶富裕,但在擴大生產上卻“按兵不動”。原因很簡單,縣里提供的奶量小,擴大能力就是浪費。趙萬山分析了“光明”的顧慮,提出用奶量的快速擴張,吸引企業擴大加工能力。縣里還為企業退稅、減費近千萬元,并幫助辦實事、解難題,使龍頭企業迅速壯大。
兩年間,富裕縣領導八赴上海,并邀請光明公司總裁四下富裕,用真誠感動“光明”,雙方結成了命運共同體。短期內,光明公司投資1.5億元,引進5條瑞典超高溫滅菌奶生產線和丹麥世界一流水平的奶粉生產線,使企業日處理鮮奶能力由350噸增加到650噸,成為“光明”最大的生產基地。
加工企業的擴張,成為奶源基地建設的“助推器”。全縣新建機械榨乳站125個,機榨鮮奶已占商品奶總量的85%,并被評為全國第一個無抗奶基地。
創新就要承擔風險
“養奶牛好是好,可買牛錢從哪里來?”這是富裕縣加速奶牛產業化遇到的難題。當時,買一頭奶牛至少4000元,好的要近萬元,多數農民買不起。
頂著壓力,全縣4次動員干部職工大規模儲蓄存款。很快,縣農村信用社購牛專項存款達到5300萬元,幫助農民貸款購買奶牛1.5萬頭。
奶牛有了病災怎么辦?富裕縣出臺了“由財政為新購奶牛承保”的扶持政策,經中國保監會批準,當地保險公司在全國首開奶牛保險業務,解除了農民的后顧之憂。當年,全縣奶牛存欄猛增到5萬頭。
忠厚鄉榮生村農民楊樹軍有一頭奶牛產后患敗血癥死亡,當保險公司將賠付金送上門時,他熱淚盈眶。此后,他又購進11頭奶牛,還建起了標準化牛舍,成為遠近聞名的養牛大戶。目前,全縣已為農戶投入保費279萬元,投保奶牛9148頭。
受文化水平限制,多數農民不會養奶牛。縣里以機械化榨乳站和中心奶站為依托,建起鮮奶收購服務網絡,并加快縣鄉村三級標準化畜牧獸醫綜合服務體系建設,使奶牛配種、防疫、治療、飼料加工、鮮奶收購、青貯供應等“六不出村”,覆蓋面已達75%。縣畜牧局還建起24小時有人值守的“畜牧110”,專家接到電話后,1小時內就能趕到農民家里。
為了培訓科學養牛“明白人”,縣財政每年投資36萬元,免費培訓農民,至今已培訓3000多人。
從麻木冷漠到魚水情深
友誼鄉勤聯村婦女李華英家由于種地連年受災,加上愛人生病,日子過得很“緊巴”。前年3月,她聽說縣里號召養奶牛,便動了心,但苦于沒人擔保貸款。碰巧,趙萬山到這個村搞調研,得知情況后,主動提出為她擔保。針對李華英這種普遍現象,趙萬山很快找到了對策,提倡干部為農民養牛儲蓄、擔保。
如今,李華英當年買的一頭母牛,已隔代繁殖了4頭小牛,其中兩頭母牛,僅賣奶年收入就有1.2萬元。她逢人便說:“多虧縣領導的幫助,才有咱的好日子。”
富裕縣委提出,農民增收是個系統工程,而干部因素是牽動工程的“牛鼻子”。為此,他們從改進干部作風入手,打破干部考核任用的傳統機制,既保證了奶牛產業化的快速推進,干群關系也從冷漠麻木回歸到魚水情深。
去年6月,富海鎮富北村發生雹災,5000畝地絕產。面對來村里現場辦公的縣領導,群眾投來期待的目光。縣領導沒有簡單地給點錢救濟了事,而是與災民算起了養牛與種地的對比賬。縣財政拿出20萬元,為村里建了一座機械化榨乳站,全村農民養牛的勁頭一下子就上來了。
肖榮書是大哈柏村農民,去年購買10頭奶牛,建成一棟90平方米的標準牛舍,當年收入近3萬元。他深有感觸地說,現在的干部作風真變了:為農民致富想招兒,干部是指揮員又是信息員。農民外出買牛,鄉長為你提供交通工具,村長為你貸款、派出所出人為你提著錢、畜牧站醫生跟你去選牛。
近兩年,富裕縣確立圍繞發展奶牛經濟選用干部的思想,把懂畜牧技術、熟悉農村工作的5名畜牧系統干部放到關鍵領導崗位,同時免去了8名抓牛產業不得力的鄉鎮主要領導職務。選人用人標準的轉變,強化了干部抓主導產業的意識,開創了人人爭當牛書記、做好牛顧問的新局面。
去年冬天,年過半百的縣畜牧局局長王春學給全縣村屯送養牛技術,坐上四輪車逐屯走,不小心從車上跌下,腿部受傷,他一瘸一拐,堅持送完。縣水務局局長石春友“包扶”繁榮鄉建設村,由于農民不懂防病知識,村里20多頭奶牛患上乳房炎,擠不出奶。他七下遠離縣城70公里的建設村,為農戶請醫、送藥,治好了牛疾。石春友說,為農民增收,當官的要有勤政意識,產業化成果是干部的責任心換來的。(高欣 吳曉東 梁書斌)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