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要保養命田——關于農村土地流轉的調查
發布時間:2003-06-2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記者最近到蘇、皖等省農村調查時發現,盡管中央三令五申農村土地流轉必須依法、自愿、有償進行,但一些基層組織越俎代庖,操控土地流轉,強迫農民就范。
強流硬轉
蘇州市福利村的一些村民至今還在為討回自己的“命根子”四處奔波。56歲的李愛生家一共5口人,僅有2.5畝“活命田”。2001年6月,村干部拿著事先寫好的土地流轉協議,逼其簽字。這份協議規定按每畝560元的價格進行補償,其中包含農業稅60元。李愛生認為,每畝補償僅500元,全村人均只有5分地,每人可得收入只有250元,這在發達地區根本無法生存,于是拒絕簽字。去年12月,在村主任祁建國(現為村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鎮里雇傭幾十名外地民工,來到李愛生的承包地里毀樹,生長5年多的700多棵香樟樹和300棵法國冬青樹被拔,直接經濟損失5000多元。
暗箱操作
今年1月,江蘇省溧水縣石湫鎮政府為建設所謂“綠色銀行”,強行將趙華村等4個自然村的4000多畝地流轉給泗洪縣雙溝酒廠種植楊樹。趙華村所屬的向陽村黨支部書記張代福在村民會上說:將土地流轉給“老板”栽樹,既可獲得補償,又可替他打工賺錢。村民對這些“空頭恩惠”卻不領情,他們內心自有本明白賬:過去,每畝旱地常年可收入400多元,而將其流轉后每畝每年僅獲補償30元,一下子猛減370元!村民鄧成水說:“每畝旱地靠收荒草也不止掙30元啊。”眼見著農民“不買賬”,鎮村干部就強行毀苗。
記者與這個村農民促膝談心,發現農民并不反對土地流轉,他們反對的是基層干部暗箱操縱,從中漁利。記者的有關調查為基層組織從土地流轉中漁利提供了佐證。2001年的蘇州市村集體所得流轉土地發包收入為1.88億元,但實際補償到戶的只有5562萬元,僅占總額的近30%,有不少農民沒有得到一分一厘的補償。
“圈地運動”
在江蘇省江陰市的新橋鎮,以毛紡為主業的陽光集團去年5月開始進軍農業,經營高檔花卉苗木。他們以每畝年租金550元的價格一次性獲得農民土地7089畝,其中耕地6000多畝,占全鎮可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租期為50年,遠遠超過了農民土地承包期30年的期限。
記者采訪發現,各地政府都鼓勵企業大規模租賃農戶承包地,并將其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圣經”。然而他們卻忽視了這可能給農村經濟社會穩定帶來的“后顧之憂”。事實上已有前車之鑒。藍田股份公司落戶湖北洪湖后,大搞“圈地運動”。伴隨著公司的垮臺,7000多名農民成了沒有著落的“下崗工”。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