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振興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
發布時間:2003-06-2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教育部為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經國務院批準,在1998年至2002年制定并實施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簡稱《第一期行動計劃》?,取得了明顯成效。2002年年底,在完成《第一期行動計劃》的基礎上,起草制定《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簡稱《第二期行動計劃》?。
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是貫徹和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重要舉措,實施這項計劃必將受到各界人士?包括海外華人的熱烈歡迎和擁護,因為這是大家最為關切的事業。
一、在粉碎“四人幫”以后,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不僅是指老百姓反映的“雷鋒不見了”,而且涉及到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各方面。這個失誤不僅表現在教育部門,而且反映在全社會,是全局性的、影響極為深遠的失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撥亂反正”,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的發展,在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進步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鼓舞人心的,而實現這個目標的重點和難點是在農村。教育振興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在農村。
到目前為止,我國仍然是個農業人口大國,我國有12.7億人口,64%在農村?8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在農村有三個重大的難點。一是收入。2002年全國農村人均純收入為2366元,以鄉鎮為單位計算,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52%。按照五個收入等級劃分?包括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低收入與中低收入的農戶約占總農戶的70%以上。目前還有3000萬貧困人口?即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人口?和6000萬剛剛解決溫飽而尚不穩定的人口,兩項近l億人,這個群體太大。城鄉居民收入的差別逐年拉大,1978年為2.4:1,1984年下降為1.7:1,爾后逐年擴大,2001年為3:1,這是一個很不好的信號。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中包括約占30%左右的實物收入,而相當一部分收入又要用于生產性投入,這兩項城市是沒有的,而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農民是沒有的。如果把這些因素計算在內,實際差別更大。二是營養。國家統計局和農業部提出的小康社會16項指標中,農村居民膳食中的蛋白質指標是沒有達到的。目前,直接消費的糧食,城市居民已下降到79公斤,而農村為237公斤,農村仍以糧食為主,動物性食品?包括肉、蛋、奶、水產品?消費水平比城市低得多。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肉19.2公斤、禽7.3公斤、蛋11.1公斤、水產品12.3公斤,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肉為14.5公斤、禽2.8公斤、蛋4.3公斤、水產品4.1公斤,相差是很大的。不是農民不懂得動物性食品營養好,而是受收入的限制。三是醫療衛生。在16項小康指標中這項指標也是沒有達到的。很多地方病發生在農村,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農村的醫療條件很差,由于鄉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合作醫療事業難以發展,國家的醫療保險事業又難以在農村實施,成為農村社會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
二、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是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相適應的。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郊區教育事業是相當發達的。全國目前有經濟收入在億元以上的村1萬多個,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是免費的,教師是幼師和師范院校畢業的,校舍與設備都是很好的,對考入大學的由村提供獎學金。但是就全國而言,教育水平是很低的。據農業部對不同地區農村2萬農戶的調查,每戶平均人口為4.04人,其中勞動力為2.49人。在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為 0.33人,占勞動力的13.3%?全國城鄉平均為5%以下,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農村遠遠高于這個數字?;小學程度為0.97人,占38.9%:初中程度為1.00人,占 40.2%;高中程度為0.19人,占7.6%。文盲、半文盲與小學程度合在一起占勞動力總數的52.2%。在這些農戶中具有專職技術職稱的只有0.07人,占勞動力總數的2.8%:受過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有0.12人,占4.8%,兩項合計只有7.2%。這樣的文化素質,焉能實現現代化!在這些農戶中,純農業勞動力為1.73人,占勞動力的51.4%;以農為主的兼營勞動力為0.45人,占18.1%,兩項合計69.5%。外出打工的約9200萬勞動力,絕大多數是初中以上的青壯年。從上述調查分析可以看出,農村教育的重點,一是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二是發展職業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從事農業勞動為主的勞動力。
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是立了法的,國家規定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2001年為3.19%,尚未達到國家要求。目前,國內外的人士都看好中國的農村市場,而農村又缺乏實際的購買力,農村商品零售額占的比例逐年下降,2001年8億人口的商品消費只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36%,而農民又把有限的收入放在教育上。在一些貧困地區無力支付的家庭只好讓孩子輟學。前一段在“費改稅”中規定農村教育經費的支出由縣負責,但是全國約近一半的縣是“吃飯財政”,是“入不敷出”的。把農業稅提高到7%,加上20%的附加為1.4%,實際是8.4%,已經是很高的稅率,這在全世界是很少見的。為保證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和教育不滑坡,而減負不反彈就難以做到,盡管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有250億元,是很有限的。因此,在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要切實解決好這個關鍵性的問題。不能把教育經費的擔子都壓在縣身上,對財政困難的縣應由地市承擔,地市有困難的由省承擔,省有困難的由中央承擔。
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應主要采取民辦的辦法,放手發動社會力量辦學。職業教育涵蓋一、二、三產業,發展空間很大。各地有很多好的經驗。如安徽阜陽的一條龍職業學校,河北徐水大午學校,都是由民營企業家創辦的,深受社會各界的歡迎。政府應采取免稅的辦法和在信貸上予以支持。
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強調對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和全局性、先導性作用,強調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強調提高教師的師德和業務水平,強調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強調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對農村教育的支持等都是很有針對性并具有新意的要求,應在振興教育行動計劃中加以具體化。胡錦濤同志在第一次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要引導黨員干部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是切中時弊的,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具體要求,是對創新的鼓勵,希在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能夠充實體現這種要求。
作者為農業部原政策法規司司長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