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思考
發布時間:2003-07-0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貧困地區的農民群眾盡快增加收入,脫貧致富奔小康,帶來了新機遇。
當前貧困地區農民收入的基本狀況是:收入增長速度慢,區域性增長不平衡,增收結構單一,現金收入比例較低,增收
水平低而不穩。究其原因,一是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油為主,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較為普遍。二是區位和資源條件先天不足,農民難以在區位和資源的比較優勢中獲得有效的增收途徑。三是經營體系不完善,鄉鎮集貿市場設施差、規模小、聚集力弱,對農產品經營缺乏引導活力。四是勞動力素質偏低,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綜合能力和整體效益的提高。五是基礎設施落后,不僅難以抵御自然災害的侵襲,也無力為產業結構調整、科技興農、區域性規范化種植提供保障。
實現貧困地區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根據不同的經濟條件、社會背景、人文環境,采取建立農業生產支持體系、農民政策保護體系、農村社會就業體系的有效措施,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從調整結構出效益入手,抓“產業型”增收。要遵循適應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優化布局,規模經營,發揮優勢,提高效益的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支持為動力,以產品優質為依托,按照產業調特、產品調優、效益調高的指導思想,狠抓農業結構調整,培育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以長順縣為例,一是抓優質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在確保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擴大需求量大、經濟附加值高、回報效益明顯的茶葉、水果、生姜、蔬菜等優質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創優質,創品牌,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和優勢農產品的競爭力。二是培育特色產業。繼續鞏固壯大優質烤煙產業,著力在優化布局、主攻質量、提高單產、增加效益上狠下功夫,進一步發揮烤煙在幫民致富、助縣強財中的主導作用。以抓好半夏GAP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為突破口,逐步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以公司辦基地、基地帶農戶的模式,帶動大批藥農增收致富。積極發動并大力扶持農戶發展以商品畜禽為主的家庭養殖業,采取以場帶戶、場戶聯合、分戶飼養的形式,改良品種,繁育結合,努力提高畜牧養殖業在農村家庭經營收入中的比重,增加農民的貨幣收入。三是推進農業產業化。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特色農業,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逐步形成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積極扶持龍頭企業,依靠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帶動生產基地建設和市場建設,加快形成以公司帶基地、基地帶農戶,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生產經營格局,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
從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入手,抓“非農型”增收。實行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勞務輸出相結合,在水利、道路、供電、飲水、辦學等設施建設以及小城鎮開發中,使用當地農工,增加農民務工收入;在繼續鼓勵農民自謀務工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措施,發揮勞動就業部門的職能,加強與有實力、信譽好、就業多的企業進行聯系,有針對性地搞好農民的專業技術培訓,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農民到大中城市就業務工,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從加快小城鎮建設入手,“抓帶動型”增收。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鎮功能,擴大城鎮規模,增強小城鎮的吸引力、集聚力和輻射力,加快城鄉戶籍制度改革步伐,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流動,并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為農民進城置業創造條件。大力發展小城鎮經濟,加快商貿、金融、信息、旅游、運輸、餐飲、娛樂、服務等二、三產業的發展,不斷優化城鄉經濟結構,充分發揮小城鎮對農村經濟的帶動作用,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城鄉經濟良性互動。
從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入手,抓“經營型”增收。采取貸款、引資、資本置換等方式,吸納資金,改建和擴建農村集貿市場,不斷完善服務功能,為農產品流通提供良好的場所。抓好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長順縣要在有條件的鄉鎮建立生姜、中藥材、茶葉、果品等大宗農產品批發市場。要大力扶持、培養產業引路人、致富帶頭人、流通經紀人,組織營銷能人參與市場流通,建設農民營銷隊伍,引導農民參與流通,鼓勵、幫助農村營銷大戶、農民聯戶及農村集體或合作經濟組織進行農產品營銷活動,逐步建立農產品流通網絡。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農業部門的職能,強化服務功能,積極為農民提供科技、資金、信息、農資等方面的服務,為農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拓寬訂單農業渠道,建立適應產業化發展的服務體系。
從加大扶貧開發入手,抓“工程型”增收。以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扶持發展種養業為重點,實施好生態扶貧工程、科教扶貧工程、易地移民搬遷扶貧工程、小額信貸扶貧工程以及社會力量幫扶工程等。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基本農田水利建設力度,增強農業抗災能力,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以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同時,加強生態建設,抓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力推廣“糧—豬—沼—廁—圈”五位一體的生態良性循環模式,逐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從減輕農民負擔入手,抓“政策型”增收。一方面要加強對涉農收費的專項管理,防止出現亂集資、亂收費和亂攤派現象,全面推行農民負擔監督卡制度和村務公開制度;另一方面,進一步深化農村稅費改革,抓好“回頭看”工作,規范對農民的稅費征收行為,進一步理順農村的分配方式,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確保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
從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入手,抓“引導型”增收。要以“村兩委”建設為核心,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把群眾公認、具有開拓創新精神、思想文化道德素質高、為民服務宗旨意識強、具有團結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能力的人選進村級班子,增強村級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通過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的形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搞好農村黨員和基層干部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政策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質,增強基層干部帶民奔富、幫民致富的本領,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