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分析顯示:中國農戶行為出現八大可喜變化
發布時間:2003-07-0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中新網6月30日電 1998年底,中央提出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官方人民日報今天指出,調查分析顯示,中國農戶行為正出現八個令人欣慰的變化。
變化之一:種植業經濟結構調整顯見成效
1999年至2002年的4年間,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下降的幅度全國平均雖然僅為1.1%(根據2萬多個農戶匯總計算,下同),但種植業內部結構性變化表現明顯。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由1998年人均1.98畝調整到1.84畝。在不同地區之間差異較大,東部地區調減幅度為17.7%,西部地區調減了5.8%,而中部糧食主產區的減幅為0.7%。
變化之二:大宗農作物品種結構趨于優化
遵循價值規律和自然法則,農民自主調整農作物品種結構。全國小麥、稻谷和棉花播種面積調減幅度,分別達到了21.4%、15.7%、20.1%。其中,作為小麥主產區的中部地區,下降幅度達到34.0%;稻谷播種面積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東部地區大幅度調減的結果;由于棉花價格持續下跌,作為棉花主產區的西部地區棉花播種面積下降了58.6%。玉米、大豆、油料、糖料和煙草播面適應市場需求,朝著有利于增加收入的方向發展,分別增長10.4%、3.7%、23.6%、17.4%和101.1%。
變化之三:種植業生產區域化布局逐漸形成
種植業生產正逐漸向中部地區集中,中部地區無論作為糧食作物還是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地位更加突出。4年來,除小麥的生產份額下降了5個百分點以外,其他品種的生產份額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稻谷、玉米、大豆播種面積在全國的比重分別為45%、51%和79%,均比1998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棉花的播面比重為41%,提高了9個百分點;油料的播面比重為57%,提高了7個百分點;糖料的播面比重為40%,提高了17個百分點;蔬菜的播面比重為76%,提高了55個百分點。
變化之四:大農業產業結構調優趨勢明顯
就全國而言,水產品、奶類、禽蛋、牛羊肉產量大幅度增長,豬肉產量基本持平,林產品產量略有增加,禽肉產量有所下降。東部地區水產品、奶類、禽蛋、牛羊肉產量明顯增長,豬肉、林產品、禽肉產量呈下降趨勢;中部地區禽蛋、牛羊肉產量大幅度增長,水產品、奶類、禽肉產量略有增加,豬肉、林產品產量有所下降;西部地區持續全面發展。
變化之五:農戶更多投工于農外產業和外出就業
廣大農民積極開拓就業門路,家庭經營投工量全面下降,農外經營投工和外出就業投工穩步提升,農村經濟漸趨多元化。4年之中,家庭經營投工總量由人均99.6個下降到93.1個,下降了6.5%,但中部地區投工量由人均66.3個上升到86.0個,增長了29.6%。其中,種養業人均投工下降23.9%(其中糧食作物的投工下降了15.7%),工業、運輸業和商飲服務業投工略有上升,上升幅度分別為3.0%、2.5%和8.2%。家庭經營外投工和勞務投工顯著上升,增長幅度分別為26.9%和70.0%。
變化之六:農戶家庭經營收入比重持續下降
伴隨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戶家庭收入穩步增長,人均總收入由1998年的3849元增加到2002年的4568元,增長18.7%。人均家庭經營收入增長了189元,但其占人均家庭總收入的份額由71.6%下降到65.7%,下降了5.9個百分點。其中,種植業收入占家庭經營收入的比重由42.4%下降到34.5%,畜牧業收入比重由16.2%下降為15.9%。
變化之七:外出就業和經營企業收入增勢強勁
農村勞動力離土又離鄉,外出就業勢不可擋。2002年外出勞動力占農村全部勞動力的比重達到19.4%,比1998年提高8.6個百分點;家庭人均外出就業勞務收入780元,其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由12.0%增加到17.1%。4年中外出勞務收入增長68.4%,為家庭人均增收貢獻317元。
變化之八:農民稅費和各種攤派支出明顯下降
國家開發西部地區和啟動農村稅費改革等扶持農業的各項優惠政策,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和縮小地區收入差距。2002年平均每個農民上繳村組集體的支出為38.3元,比1998年減少37.8元,比2001年減少20.4元。中部地區減負最為明顯,人均減少290.3元;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分別為47.8元和25.1元,分別減少27.8元和25.2元。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