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糧棉市場化改革 農業發展銀行向何處去
發布時間:2003-08-0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農業發展銀行已將近10歲,隨著糧棉市場化改革,按保護價收購的糧食越來越少,農發行的歷史使命是否即將完成?帶著人們對農村政策性金融的種種疑問,記者采訪了農發行行長何林祥。他的回答也是沿著農發行的建立、發展和走向展開的。
農業發展銀行的建立,消滅了給農民“打白條”的現象,提高了收購資金的使用效益,為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保護農民利益做出了貢獻。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因體制不順,糧棉油收購資金擠占挪用問題非常突出,給農民“打白條”的現象愈演愈烈,不僅傷了農民的心,也成為長期困擾各級政府、影響農業和農村穩定的重大問題。當時,迫切需要組建專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加強對收購資金的供應管理,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1994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
農發行承擔了原由人民銀行和農業銀行承擔的部分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開始履行全方位支農的職能,1998年又階段性地調整為專司收購資金封閉管理。
有一組數字很說明問題。1998年—2002年,農發行累計發放糧棉油收購貸款7651.3億元,支持收購糧食5360.2億公斤,油料24.5億公斤,棉花26968萬擔。收購糧食“打白條”現象真正成為歷史,農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那么國家的收購資金是不是成了無底洞?何林祥列舉了另一組數字:在糧棉庫存逐年增加的情況下,1995年—1997年平均每年收購資金借款為1500億元左右,1998年—2001年平均每年降到180.3億元,2002年凈還款108億元。1997年、1998年,中央財政對農發行的虧損補貼分別為160億元、157億元,1999年降至31億元,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分別實現賬面盈利22.78億元、10.44億元和11.17億元。這說明收購資金被擠占挪用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農發行中央銀行借款和財政補貼逐年減少,基本實現了保本微利經營。
隨著糧改步伐的加快,農發行的職能面臨新的調整。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農發行不僅沒有失去存在的基礎,服務“三農”的任務反而更加繁重
近一兩年,糧棉購銷體制市場化改革明顯加快,主銷區首先放開了糧食購銷市場,產銷平衡區大部分省份糧食市場也已經放開,主產區糧食市場的放開也是可以預見的事情。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意味著多渠道購銷糧食局面的形成,農發行的單一職能也必然要隨之進行調整,但它作為供應和管理收購資金的主渠道地位不會改變。
國有商業銀行的商業化進程在加快,同時經營農業政策性貸款業務與商業化經營目標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近些年農村金融體系整體支農功能呈現不斷弱化的趨勢,農村資金外流的問題非常嚴重。農業和農村信貸資金供求矛盾比較突出。調整農發行職能定位,加大政策性信貸支農力度,既是進一步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強化金融支農的需要,也是促進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進而推進整個金融體制改革的客觀要求。
我國農業投入長期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目前仍面臨著農業結構不合理、城鄉差距加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產品競爭力不強等矛盾和問題,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對農業政策性金融存在著巨大的需求。不僅農業生產,還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的流通、加工,農民的創業等,都需要政策性金融的介入。加入WTO之后,國際市場變化對國內農產品市場的影響日益加大,發達國家出現增加農業補貼的新趨勢,我國農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面臨嚴峻挑戰。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需要借鑒國外通行做法,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的作用,有效彌補財政支農直接投入的不足。
因此,農發行必須堅持農業政策性銀行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現有網絡、人員的作用,在更廣闊的領域里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以執行政策為前提,以防范風險為重點,按銀行規律辦事,努力提高社會效益,同時實行企業化管理,實現保本微利經營。充分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政府調控、政策導向、示范引導、中介服務等重要功能和作用。
在堅持農業政策性銀行發展方向的前提下,農發行將按照“統籌考慮,總體定位,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在繼續履行好收購資金封閉管理職能的基礎上,適當新增一些農業項目貸款業務”。
農發行在新時期的總體定位和支持重點,應在國家支農體系和農村金融體系的框架內統籌考慮,依據糧棉購銷體制改革的進程,對不同區域政策性業務需求實施分類指導。
從當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出發,考慮農發行的現實情況,應該在繼續履行好收購資金封閉管理職能的基礎上,適當新增一些農業項目貸款業務,重點支持國家和省級政府確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退耕還林和生態環境建設以及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
在調整職能定位上,農發行將按照國務院的決定,積極穩妥地推進,確保實現平穩過渡。
首先,堅持不懈地加強收購資金封閉管理,不能有絲毫的放松,要防止出現管理真空,確保履行好現階段職能。其次,職能調整要實行分類指導。要針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和金融發育狀況的不平衡性,堅持一省一策,在支持范圍上要與各地的區域性特點相適應,突出支持重點,不搞“一刀切”。再次,職能調整要循序漸進。與糧改的進程和機構人員的狀況相適應,分階段逐步調整到位,不能齊步走,原則上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可以先行一步,做到成熟一項開辦一項,開辦一項成功一項。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