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資金市場“貧血”亟待關注
發布時間:2003-08-1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對資金和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而增加農業資金投入的一個重要渠道是加大農村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但基層調查發現,由于目前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滯后,致使農村資金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還缺少強有力的金融支持,農村資金市場呈現嚴重“失血”和“貧血”的狀態在全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農村金融服務在諸多領域存在空白和斷層。
問題突出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是農村資金大量外流。當前在農村地區的存款市場上,農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機構競爭激烈,而農村信用社由于支付、結算手段落后,往往處于劣勢,農村資金通過郵政儲蓄和農行大量外流,使資金本來就短缺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雪上加霜。
其次,農業銀行貸款投向由農村轉向城市。由于歷史及政策性因素等原因,農業貸款半數以上已經沉淀,變成不良貸款,新發生的貸款主要集中在有貼息的扶貧和林業等項目上,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效益、增強農業競爭力的重點農業項目,缺少新的投入。即使是在農業領域效益較好、地方政府承諾給予貸款貼息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難以獲得商業銀行信貸支持。
第三,農發行業務范圍狹窄,農村信用社支農后勁不足。農發行目前業務由過去的全方位支持農業發展變成現在的單純支持農產品流通,政策性銀行的支農作用減弱,對商業銀行和其他投資主體增加對農業投入的導向、示范功能沒有發揮出來。隨著糧棉購銷市場化和購銷企業改革改制進程的加快,農發行的貸款對象和收購資金貸款業務量將不可避免地出現減少和萎縮的趨勢。同時,農村信用社支農后勁不足,普遍存在歷史包袱重,資產風險大,“兩呆”(呆滯、呆賬)貸款多,財務風險大,產權不明晰,融資能力不強,實際可用資金少等諸多問題。農村信用社薄弱的資金實力,難以填補因國有商業銀行撤出、政策性銀行業務范圍縮小在農村金融領域形成的服務空白和斷層。
當前,農村金融體系整體支農功能不斷弱化,一大批重要農業項目得不到合理的資金支持,嚴重地制約了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影響了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和農民收入的提高,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改革的重點是針對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對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合作金融的功能重新進行定位和調整,強化政策性銀行職能,深化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建立以合作金融為基礎,以政策金融為導向,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和合作金融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共同發揮作用的農村金融體系。農業是個比較利益低、投資風險大的弱勢產業,自身資金積累慢,容易發生流失,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護。政策性銀行是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兼有財政和銀行的雙重職能。政策性銀行對農業項目的先期介入,能有效地分散風險,引導和鼓勵包括商業銀行、工商企業、外商以及農民個人在內的社會投資者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提高投資農業的積極性。對此應當要擴大農發行業務范圍,強化政策性銀行的導向作用,增強政策性信貸資金的放大效應,擴大農業貸款擔保機構的數量和規模,從而達到以少量政策性資金拉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農業。
要深化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鞏固合作金融的基礎地位,要以產權、組織制度創新為突破口,把農村信用社真正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擔風險,為農戶生產經營和鄉村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服務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要加強引導,強化商業金融的支農力度。商業銀行要與政策性銀行加強配合,對政策性銀行扶持的農業項目和企業,根據實際情況,積極予以配套支持。
特別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農村金融業健康發展。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對經營農業貸款的農村金融機構實行適當的稅賦減免政策,加快不良貸款核銷和虧損掛賬處置,完善財政補貼和風險補償機制,建立農村信貸資金保障機制并優化社會信用環境。
農村資金市場有了“血液”,農村經濟肌體就會充滿活力。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