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將商品糧基地建在國外
發布時間:2003-08-1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加入WTO,對我國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經營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所謂挑戰就是外國低成本、低價格、高品質的糧食將嚴重威脅、沖擊我國的糧食生產經營。而機遇則為我國充分利用國際糧食市場調劑糧食余缺,充分利用投資和貿易一體化的情況下,在外國進行直接投資,生產糧食提供了條件。因此,我國要化解加入WTO的挑戰,關鍵就是要在糧食生產經營上進行戰略性的調整,把商品糧基地建立在國外,即引導我國大型農業企業采取直接投資的方式,在人均耕地資源比較豐富和我國外交關系比較好的國家,進行糧食生產的直接投資,在國外直接從事糧食生產經營。這種方式既能控制一定數量的國際市場上的糧源,也能放心的對國內沒有比較優勢的糧食生產進行結構調整。目前,國內有些企業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其中,中國農墾集團比較成功。自1990年開始,中國農墾集團陸續在贊比亞、坦桑尼亞、加蓬、多哥、幾內亞、馬里等九個國家創辦了11 個項目,其中農牧業生產及加工項目10個,開發經營土地面積達1.5萬公頃。主要生產小麥、大豆、水稻等農產品。其中由中國農墾部公司和江蘇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和經營管理的中贊友誼農場,迄今為止總共提供原糧1.5萬噸,年均利潤在20%以上。
一、建立外國商品糧基地是解決我國糧食長期供給約束的必然選擇
(一)糧食供給約束將是一個長期問題
現在有些人只看到,我國糧食生產出現了局部性的、結構性過剩,就盲目樂觀,認為我國糧食供給約束已經成為了歷史,對今后糧食的長期性的供給缺口,認識不足。其實,由于人均資源少和我國糧食生產經營所固有的矛盾等問題,將使我國糧食供給約束長期存在。
1、人均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少。我國的人均水資源、人均耕地資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別是人均耕地資源已經接近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標準。2000年全國耕地實際保有量僅為19.24億畝,人均耕地不足1.5畝,14個省區的人均耕地不足1畝,其中有6個省區的人均耕地低于0.5畝,全國有20%(463個)縣(市)人均耕地低于0.5畝,有30%(666個)縣(市),人均耕地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6畝的警戒線。人均耕地資源少,這是解決糧食供給約束的巨大障礙。
2、我國的人口增長的絕對數極大,人口增長水平遠高于糧食的增長水平。據有關專家預測,2000-2020年之間,我國糧食的供需缺口在2000-4000萬噸之間,2020年以后缺口可能要達到3000-5000噸之間。因此,這就決定了新增耕地面積而增加的糧食增量趕不人口增長所需要的糧食增量。因為今后一段時間,不僅無法新增耕地,而且現有耕地也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減少。所以目前的糧食過剩現象不會延續得太長,供給約束必定是一個長期問題。
3、我國糧食生產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小規模經營的高成本將長期存在。我國目前所推行的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將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存在,因為承包土地所承擔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功能在短時間內不可能解決。而我國糧食生產成本之所以成本高,關鍵在兩個方面:一是小規模經營單位成本高,無法獲得規模效益;二是土地承載的各種社會負擔比較重。這兩全現實問題將會因家庭承包制的存在而長期存在。這兩個問題就會影響到我國糧食的國際競爭能力,影響到糧食生產者的積極性。現在這兩問題的消極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如農民棄田拋荒、自然經營、降低復種指數、種田兼業化、種田老年化,等等,而且這些現象會隨著消極影響的加劇而增多。這就會使本來有限的耕地資源在糧食生產上再打一個折扣,影響糧食生產的總量。
(二)解決糧食長期供給約束的途徑有四個,但只有在國外建立商品糧基地最可行、最現實
1、通過國糧食國際市場進口糧食。這種解決方式,從目前來看比較簡便可行,但是也有不少缺陷。一是風險比較大。在國內糧食缺口小或者供求平衡時,好象從國外進口糧食成本比較低,劃得來。但是一旦糧食缺口比較大時,我國龐大的糧食進口量,立即就會拉動國際糧食市場的糧價上漲,而進口又是不能計價還價的,所以進口糧食的成本就要提高。二是由于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糧食產量大國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差異,一旦我國糧食缺口較大,就可能購不到糧食,甚至要受制于,犧牲我國的主權和政治獨立。三是我國人口數量大,一旦出現較大的糧食缺口,既使按照自由貿易的原則,能夠買得到糧食,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幾個國家能夠解決我國龐大的糧食供給缺口。四是既使能夠買得到糧食,也沒有那么多外匯來購買糧食。所以,這種方式,只應該用來作為調節少量的(既在糧食經濟安全內)糧食供求余缺,但是要將其作為一個解決糧食長期的、大數量的供給約束是不現實的。
2、開荒種田,毀林、毀草種田或者將其他的高效經濟作物轉換成耕地。這種方式也是我國過去解決糧食供給的一個重要方式,這種方式有兩個方面的危害:一是生態成本極為高昂。據有關部門的報告,我國25度坡以上的農田就有9200多萬畝,涉及人口超過3000萬,所侵入的緩坡森林、草原、高原草旬、濕地、湖面及礦山、工程污染所造成的土地損尚未計算在內。據初步估算,我國超生態負荷的農田總量不會低于1.5億畝左右。這1.5億畝雖然不到全國耕地面積的8%,但其危害性是全局的。這1.5億畝如果平均按每畝150公斤的糧食產量,按1.2元每公斤的收購價格計算,總價值只有270億元。所涉及的人口也只有5000萬人,只占農業總人口的5%。但是損失巨大。另據有關調查報告,我國每年僅因為土流失造成的洪災和因植被破壞造成的沙化損失,至少在2000億元以上,其中沙化損失就有540億元。這種高投入、高生態成本透支的糧食生產方式,顯然不是解決糧食長期供給約束的正道。二是經濟效益和社會福利的損失極大。目前我國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比較低,而種植經濟作物比較效益比較高。如果為了解決糧食供給問題,將比較效益比較高的經濟作物改種糧食,其機會成本巨大,農民肯定要減收,從而使全國的經濟福利減少。如果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決糧食供給,就是損失再大,也值得,但是在我國加入WTO后,還有成本更低,效益更好的方法可供選擇,就沒有必要選擇機會成本大的方法。
3、加大糧食增產的科研力度,使既有耕地的糧食增量滿足人口增加所需要的糧食增量。建國以來,我國正是利用這種方式,基本解決了糧食的供給問題,今后這一方法仍將起重要的作用。但是這種方法也存在兩個方面的局限:一是糧食單產的增加是有限度的,不可能無限增加單產;二是能否增加單產取決于科技的進步程度,在今后一、二十年內能否取得重大突破,并沒有十足的把握。而且,既使糧食增產的科研能夠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并不是有技術就能夠吸引農民自動生產糧食的。如果種糧食沒有利潤,甚至象現在某些地方一樣,種糧食虧損,農民就不會愿意種糧食。我們經常看到,糧食的豐富給糧食生產者帶來的并不是收獲,而是虧損。很有可能隨著糧食增產技術的重大突破,反而還會減少國內糧食產量(因為增產的糧食幾乎全部擠占國內糧食市場)。所以這種增產技術也不能轉化為現實的糧食增量。
4、在外國直接投資,建立商品糧基地。這種方式是我國的農業生產經營型企業在耕地資源比較豐富、與我國經濟政治外交關系都較好的國家進行直接投資,生產商品糧食。這種生產方式最大的好處在于糧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我國糧食缺口不大時,生產的糧食可以向當地或者國際糧食市場銷售;當國內糧食缺口比較大時,可以優先輸往國內。這種方式能否行得通,關鍵就是經營效益能否得到保證。從理論上分析應該是能夠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的。一是因為在外國生產糧食,不是象國內一樣,必須進行一家一戶的小農經營。而是采用大規模的現代化經營,這就可以使企業獲得規模效益,降低糧食生產的單位成本,從而提高糧食的生產效益。二是不必承擔國內如此高的社會成本。三是銷售有一定的保障。因為我國龐大的國內糧食需求是這種方式的有力保證。從外國商品糧基地進口糧食符合WTO的精神。四是如果企業不能夠獲得社會平均利潤,國家可以減免一定的稅費或者進行一定的補貼。所以這種方式是解決糧食長期供給約束四種方式中,最有效的方式。也是解決我國糧食長期供給約束成本最低、最可靠、風險最低,又符合WTO精神的一種方式。
二、建立外國商品糧基地的意義
在外國建立商品糧基地,進行直接的農業生產經營,既可享受國內生產糧食生產一樣的優點,也可享受國際糧食市場的好處。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和對外貿易來說,有巨大的意義。
1、彌補了我國耕地資源不足。雖然我國目前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這種平衡是暫時的,是一種緊平衡,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糧食的供給問題。因為隨著農田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西部大開發,推進城市化戰略等,對耕地的占用需求很高。按照《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到2010年,共安排非農建設用地2950萬畝,但是2000年前,已經占用了1106萬畝。今后10年僅有1850萬畝耕地的控制指標。從前四年耕地減少的平均速度(每年占用276.5萬畝)來看,需要2765萬畝,還有915萬畝的需求缺口。另外,據估計今后10年需要退耕5700萬畝。既使不考慮今后土地減少的情況和土地質量情況這類問題,目前的耕地保有量就已經是糧食經濟安全的最大隱患。所以在外國建立商品糧基地等于新開墾了耕地,彌補了我國耕地資源不足的問題。另外,充分利用外國的耕地也符合我國節約我國資源,促進我國環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2、可以間接提高我國糧食的自給率,進而提高糧食的經濟安全系數。雖然我國企業在外國生產的糧食屬于外國的產品,但是這種糧食與普通的國際糧食市場上的糧食很大的區別,其所有權為我國企業所掌握,可以在國內需要糧食時優先輸往國內,因此外國商品糧食基地生產的糧食可以作為我國的第二儲備糧食或者說可以作為我國的準自給糧。從這個角度來看,建立外國商品糧食基地,生產商品糧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我國糧食的供給率,糧食供給率的提高同進也就提高了糧食的經濟安全系數。
3、避開了所在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易于占領其他國家農產品市場,不擠占我國的糧食市場份額,不影響本國糧食的生產經營。如果不在外國建立商品糧食基地,而是我國農業企業在國內進行大規模的糧食生產,在供過于求的的年份,農產品必定要輸向國外(當然這種情況比較少因為從總體上看,糧食供給約束長期存在,情況比較少并不是沒有)。這就面臨著外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但是如果這些農業企業把基地在在國外,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多余的糧食就能直接進入基地國家的糧食市場。所以在國外建立商品糧基地就能避開基地所在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易于占領其他國家的糧食市場。
在國外建立商品糧食基地的最大好處就是,在我國急需糧食的時候優先輸向國內,間接提高我國的糧食供給率。更加有利的是,如果這些農業企業在國內進行生產經營,一旦糧食生產過多,就會影響國內的糧食市場,造成國內糧食市場的波動,糧食價格的波動必然要影響企業的利潤,所以要想通過生產經營糧食獲得社會平均利潤顯然不現實。而在國外建立商品糧基地,其產品就不會擠占國內其的糧食市場,沖擊國內糧食市場的穩定。
4、有利平衡貿易差額,增進我國與投資國之間的雙邊往來。當前雙邊貿易講求平衡,如果我國與他國的貿易是順差,對方就會要求我國多進口自己的產品。現在如果我國從對方進口我國企業在他國生產的糧食也就應該算作進口商品。這有助于平衡我國與基地所在國的貿易差額,增進與基地國的雙邊往來。我們在外國建立糧食生產基地,就象外國的跨國公司在我國建立生產基地一樣,我們也是向外輸出我國的糧食生產的先進技術、豐富的耕作經驗。與外國跨國公司在我國建立直接的生產基地相反,我們所看中基地所在國的是豐富的耕地資源和耕地的承載成本。
5、可以將相當大一部分具有高效經濟作物生產比較優勢的土地替換出來,進行高附加值農產品生產,可以將生態成本比較高耕地置換出來,降低生態成本。由于我國受糧食供給的約束,既使現在糧食生產的比較低,有些耕地甚至出現了種植虧損的局面,但是為國家的經濟安全,還是強制要求種植糧食。如果我國農業企業在國外建立商品糧基地,就等于是向外國進口了耕地,這就可以將我國被迫種糧的耕地替換出來,種植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另外,還可以將生態成本極高的1.5億耕地轉換出來,退耕還林、還草。這不僅可以提高置換耕地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還可以減少生態成本,增加我國人民的整體福利。
另外,還可以乘機對外輸出農業剩余勞動力。在外國建立商品糧食基地,雖然是以企業投資的形式,但是具體的生產經營管理還是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員。當然我國可以雇用一定的外籍農業工人,但是或多或少可以向外輸出農村剩余勞動力。
三、建立外國商品糧基地的條件比較充分
(一)建立外國商品糧基地的條件已經成熟
1、有比較成熟的糧食生產經營經驗。我國是傳統的糧食生產經營地區,農民有豐富的糧食精耕細作經驗;北方的農墾企業有機械化、規模化生產的經驗和技術。這些都為我國的農業企業在外國建立商品糧食基地提供了智慧存量。同時也可以取得所在國政府和居民的信任。
2、有較多的農業經營型企業,有進行國外投資的能力和條件。我國現在有一大批農業上市公司、一大批農墾集團。這些農業企業有糧食生產、加工的技術、資金和人力,再加上我國本身的勞動力比較豐富,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完全有能力走出國門,在外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
3、有較先進的糧食生產技術,可以向外輸出技術,也能為其他國所接受。我國的糧食生產技術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特別是雜交水稻技術更是享譽全球。這些技術也是這些基地所在國的所需要的。它更是我國農業企業在外國進行糧食直接生產的技術基礎。
4、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比較低,農業企業的資本需要尋找新的投資機會。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我國農業企業在國內進行大規模糧食生產條件并不成熟,一方面沒有大量的耕地供農業企業投資,另一方面,既使有較多的耕地供投資,但是土地承載成本太高。在國內進行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并不是太高。按照資本追逐利潤的規律,資本總是向利潤高的地區、利潤高的產業流動。而基地所在國,因人口較少、耕地較多,農業經濟相對不發達,因此,在這些國家進行糧食生產,其成本較低,比較效益相對較高。
5、現在有許多國家還有大量的耕地仍未被完全使用。在南美、非洲等國家因為人口較少,或者農業經濟本身并不發達,許多耕地沒有仍然沒有被完全利用。
(二)慎重選擇外國商品糧基地
我國加入WTO,為這種生產方式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我們要大力鼓勵我國的農業企業走去國門,把耕地建立在外國。當然這些國家的選擇,也要科學和謹慎。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條件:一是國土面積廣闊,人口不太多,沒有人地矛盾,只有這些地區才會有比較富裕的耕地出租;二是基地所在國與我國政治、經濟、外交關系比較好,當我國急需糧食時,不會卡我們的脖子,與我國有較好的貿易關系。三是基地所在國從事糧食生產的自然條件比較好,光、熱、水資源比較豐富;四是從事農業生產要能夠獲得社會平均利潤,這是我國企業能夠從事這項具有國家經濟安全任務的先決條件。
(三)盡可能的為農業企業建立外國商品糧基地創造寬松的環境
為了能夠在外國建立商品糧食基地,還應該在遵循WTO有關農業多邊協的精神下,盡可能的為這些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以提高這些企業的競爭能力。一是適當的為在外國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業企業分擔國內土地的社會職能。在必要的時候,國家應對這些企業進行適當的支持保護,當然這種支持保護不能有悖WTO的精神,可以從其他途徑進行。從國家整體福利來看,支付支持保護的成本完全值得。因為這部分支持成本完全可以從替換土地的高產出效益得到補償,是一種“帕累托改進”的制度安排。二是這些企業的糧食進口業務視同國內企業間貿易,降低交易成本。三是要經常以國家的名義為農業企業在基地所在國爭取更加優惠、寬松的生產經營環境。
(鄧大才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長沙 410003)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