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不等式
發布時間:2003-08-2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搞好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是農村致富、奔小康的關鍵一環。近些年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況、新問題。要解決好這些新問題、把調整產業結構的工作推向深入,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解好這樣幾個不等式:
調整結構≠上“多”下糧 確保糧食穩步增長,積極發展多種經營,這是開始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時就廣泛宣傳眾所周知的基本原則。但是近幾年來出現了“處處、人人都抓‘多’,糧食生產走下坡”的現象。這里面有將不宜種糧的田地進行了“轉產”的“應該”部分,也確有把一些適宜種糧的也“轉”了“產”的“不應該”部分,從而導致了糧食減產。究其原因,有的是覺得種糧效益太低,不如抓多種經營劃算;有的是擔心國家的糧食收購政策會變,就提前“轉產”;還有的是因為精壯勞力外出打工之后,家中只有老人婦女,適應不了強度較大的種糧勞動,也就只好棄糧而開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多種經營等。這就要求加強宣傳,使農民懂得雖然發展多種經營賺錢,然而只要精耕細作,增加科技含量,搞好加工轉化,種糧也同樣劃算。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人均占有糧食僅400多公斤、為一些發展國家人均占有的一半。現在出現的“過剩”只是一種地區之間生產不平衡的表現。因此,糧食生產只能加強,不能放松;只能發展,不能萎縮。與此同時,還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搞好社會化服務,以解決好種糧困難戶的實際問題。
多種經營≠經營“多種” 經驗說明,發展多種經營必須根據市場需要,發揮自身優勢,進行擇業經營。只有這樣,才能獲取可觀的經濟效益。但當前不少地方卻是經營的“多種”,停留在“小而全”上。為此,要使廣大農民了解現在與過去比雖有進步,但與高標準和發展快的地方比則相差很遠。在此基礎上,還要提供好應有的服務。農技、勞動部門要組織好技術培訓,金融部門要解決好起步、發展資金,稅收、工商部門要在可能的情況下予以支持、照顧,要通力合作,克難制勝,以促進多種經營的發展。
產銷對路≠趕“銷”丟“滯” 以市場為導向組織生產、經營是無可厚非的,但不能盲目從事。可是現在有些地方不是這樣,出現了一味趕“銷”丟“滯”的現象,即什么好銷就生產什么、什么滯銷就不經營什么,結果總是“慢半拍”,使辛辛苦苦生產的大量產品銷量甚微、甚至銷不出去,造成虧損。這主要是對市場的動態性、潛在性把握不夠。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是要加強市場研究。多看幾著棋,從而在生產經營上打好“提前量”,爭取主動權。其次是要打好“三個差”。即時間差、季節差、地方差。以變“滯”為“銷”。再次是要搞好“滯”因的分析。有些產品難銷,不是不對路,也不是質量不好,主要是數量少,上不了大市場,包裝粗糙,不美觀,吸引不了消費者;宣傳不夠,缺少知名度,還難能進入消費者的視野等。有針對性將這些問題解決,其銷路也是有望疏通的。
提供指導≠主觀“強導” 在調整產業結構中,許多地方加強了對調整的指導,這無疑是應當、必需的。然而也出現了主觀“強導”現象。為此一是要做好思想工作。通過做工作,使廣大干部明確對于種什么、養什么、上什么,終究應歸農民說了算,不能把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心系農民,處處為其解難。不能從不正確的政績觀念出發,搞“形象”、“面子”工程,勞民傷財,損害他們的利益。二是要完善政績政策。看干部的政績,既要看顯形的,又要看隱形的;既要看有沒有和有多少收入,又要看有沒有和有多少債務等。要堅持全面性,不能搞片面性。三是要強化約束。對一些搞瞎指揮、造成嚴重后果的干部要予以嚴肅處理,使其吸取教訓,并收到震動效應。要改變那種只有出現經濟問題才對其處理的單一現象。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