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農墾系統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
發布時間:2003-09-2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湖北省是全國內地最大的墾區,近半個世紀來,湖北農墾曾創造過輝煌,為經濟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全系統已連續7年虧損,虧損總額超過了10億。為什么國有農場具備很多優勢,卻在競爭中落伍了?在新時期,農墾系統如何加快發展走出困境?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振興農墾事業的前提
國營農場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特殊經濟組織,一直實行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在計劃經濟時代,由于農產品短缺,國家對國營農場有較多的投入,農場生產的產品也由國家統購,因此,農墾人只需管生產,無需管經營。受這種環境的長期影響,農墾系統干部、職工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無不深深打上計劃經濟的烙印。改革開放以后,我省國營農場在改革的浪潮中,也搞了許多改革和創新,但改革與社會的變革還不同步,改革的力度和廣度也不如周邊農村。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體制不斷完善,系統內那些舊的體制和機制顯得更加陳舊。對此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著力解決好幾個問題。
一是克服計劃經濟的思想,努力走向大市場。隨著改革的深化和開放的擴大,國家對國有企業的各種扶持政策將逐步取消,不同所有制形態的企業將在同等條件下競爭。因此,如果把走出困境的希望寄托在國家的支持上,就必然放不開手腳,邁不開步子。只有從“等、靠、要”的觀念中解脫出來,積極面對市場,在市場中找準位置,到市場中去尋找發展的機遇,才能夠有所作為。
二是克服小農經濟的思想,抓好大開發。農墾職工的主體來自于農村,小農經濟的思想影響很大。如果我們不努力克服小農經濟的思想,不擺脫小生產的方式,我們就會喪失新的發展機遇。
三是克服封閉守舊的觀念,促進大開放。由于國有農場長期實行政企合一的體制,是一個“肝膽俱全”的封閉體,導致干部職工的觀念較為封閉、保守。如果不克服這種落后保守的觀念,我們就不可能全方位的對外開放,而沒有開放引進,經濟的發展就難以進入快車道。
加快發展是農墾系統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證明,堅持以發展為主題,用發展的眼光、發展的思路、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就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目前,湖北農墾面臨的困難很多,農場效益差,農工負擔重,收入低,發展后勁不足,社會不穩定因素多,而這些困難和問題都是發展不夠造成的。從全國農墾的形勢看,各個墾區都曾經歷過困難時期,全系統年虧損額達40多億元,但近幾年通過努力,大部分墾區都已走出困境,去年全系統盈利23億元。可見,只要能千方百計謀發展,就沒有過不了的火焰山。
深化改革是農墾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農墾系統在政企不分的體制下運行了幾十年,沉淀了大量的問題。一是政企合一導致農場負擔過重,發展活力不足。二是由于要承擔社會職能,導致機構龐雜,冗員過多,這既降低了效率,又增加了財務負擔。三是經濟成分單一,由于體制原因,農場辦的各類企業都是國有國營,與市場經濟體制很不適應。四是分配形式單一,干部和非農職工都是級別工資制,農工聯產承包,技術、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都未參與分配,干部職工缺乏積極性等等。舊的生產關系已嚴重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只有結合實際,不斷深化改革,創造出一個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國有農場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1、積極探索政企分開的路子。農場在改革中的基本取向應該是企業化,通過改組,農場改造成企業集團,或者資產經營公司,并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農場原承擔的社會職能,則剝離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以在農場行政區劃內設立鄉一級政權組織,也可以設立一個管理區來行使政府職能,以實現政企分開。
2、大刀闊斧地精簡機構和分流人員。農場原有的管理機構過于龐雜,應該大幅精簡。行政職能剝離之后,農場的機構就應按照現代企業的要求設置,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精簡機構必然會帶來人員分流的問題,要采取多種途徑分流富余人員,保障干部職工的切身利益。
3、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體制改革后的農場是農業企業,它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必須與市場接軌,要建立起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的新制度。取消行政級別,打破干部工人的界限,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取消級別工資,實行效益工資,同時讓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從而激發人的潛能,促進農場的發展。
4、推進產權制度改革。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農場也應實現產權制度的多元化。農場辦的各類工商企業,都可以通過租賃、拍賣、股份制改造等多種形式吸納民間資本。農場作為一個企業,也可以吸收外來資本,借助別人的力量加快自身的發展,通過改造建立起“產權清晰、政企分開、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5、積極探索農田經營制度改革。農場實行“大農場套小農場的雙層經營”體制以來,農田全部由家庭承包經營,這種經營方式有別于農村的責任田,不是長期保持不變,而是承包合同一年一定。農工缺乏長期經營的投入機制,農場的提留則是年年變動。這種機制不利于調動農工發展生產的積極性,農場經營土地的空間也很小。現在,我們應改變僅僅將土地作為一種資源的觀念,通過土地確權,將農場的土地變為資產,農場則把土地作為國有資產來經營。為此,可以在農場試行“兩田制”,即給農工分配一部分責任田,其經營權可以長期不變,以鼓勵農工對土地的投入,其余的田則由農場向社會公開發包,這就有利于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田效益。(作者系湖北省農墾事業管理局局長)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