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油市價上漲背后的全球理由
發布時間:2003-11-0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編者按一周以來,糧油市價上漲變成中國人日常生活變奏曲中最響的音符。曾親歷短缺經濟時代的市民,心弦本能地一顫。而農產品市場行情立即活躍起來:糧價6年來首次全面上揚標志著糧食產業升溫;長江流域籽棉收購價格持續上漲;受原料緊缺影響,成都食用油價格全線上漲;北京食用油集體漲價,最高漲幅達30%左右;黑龍江小麥每噸價格達到1100元新高;深圳食用油因原料漲價而提價……
不論是否巧合,同期世界農產品價格也不約而同地呈現漲勢:美國小麥大盤延續飆升行情,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12月尾盤創下新高;CBOT糙米大盤急劇上揚;印度大豆收成看好,豆粕價格卻預計進一步上漲;亞洲飼料小麥供應緊張,加工廠憂心忡忡;泰國玉米供應降低,價格上漲。
道-瓊斯通訊社10月23日報道《谷物期貨因中國需求上升和美元疲軟而飆升》,而美國農業部22日宣布,每日銷往中國的大豆達45.4萬噸,較去年增加一倍,該消息引發的投機性買盤在當日谷物交易市場隨處可見。《華爾街日報》同日還載文認為,中國石油需求增長推高了全球石油價格。9月份,中國原油進口較上年同期增長60%,1至9月原油進口較上年同期增長30%。24日,該報再以《中國胃口驚人,國際原材料供應吃緊》為題,稱中國在原材料方面的胃口大得驚人,給國際原材料供應鏈帶來沉重壓力。
這些數據和報道可能產生一個簡單邏輯:中國需求增長因素導致世界初級產品在全球市場范圍內價格大漲,結果中國消費品物價也被迫抬升。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物價上漲離通貨膨脹可能很遠,也可能僅是一步之遙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 張運成
要分析近期中國糧油價格上漲的原因,除了從國內自然災害影響收成、以政策提高農民收入等國內因素來探討外,還要從全球物價變動這個大環境里尋找答案。尤其在全球主要商品特別是原料價格出現明顯反彈的情況下,物價上漲已成為一個關鍵指標,我們可以借它解讀目前全球經濟的復蘇態勢。
“中國價格將變成全球價格”
價格升降反映經濟陰晴迅速且直接,但其背后卻隱藏著復雜的市場、預期和政策等因素。
首要的趨勢是,未來全球經濟前景樂觀使價格提升的基本面得到加強。據IM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2%,明年可達4.1%。特別是美國經濟日顯強勁:今年以來公司利潤開始穩定增長,企業投資在第2季度強勁增長7.5%,成為經濟復蘇最明顯的標志;預計第3季度GDP增長將達6%—7%。而此次發達國家帶動的全球價格上漲,是從上半年供給面拉動到需求型拉動的逐步過渡,它不僅直接驅動經濟復蘇,而且間接證明了這一向好趨勢。
傳統理論認為,只有需求拉動的價格上揚轉強,才真正意味著全球工業生產跨入復蘇。上述情況在下半年獲得改觀,需求拉動的跡象日益明顯,其中中國因素引人注目。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在原材料方面的需求量驚人,特別是中國汽車和建筑行業迅猛發展帶動了國際金屬貿易的增長,多種自然資源和金屬價格已經開始上漲。據該報列舉的數字:用來提煉鋁和鎳的氧化鋁價格在過去1年半里增長了1倍;制造空調所需的碎銅在今年前8個月的進口增長了40%;棉花進口量今年前9個月較去年同期增長了近6倍;用于家具生產的木材進口大增,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西伯利亞木材的最大買家,消費了該地區80%的木材出口。此外,中國從對原油、黃金、鉆石、鉑和聚乙烯的工業需求到對大豆、蘋果、牛肉和馬鈴薯的消費需求也日益增長。一些國際經濟組織就此指出,中國對原材料和物料的需求已經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
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羅奇更由此認為,即使美國廠商受中國產品沖擊有限,但中國制造商正迅速向處于生產鏈頂端的半導體、電信設備和數字產品產業移動,其勢力一旦壯大,全球廠商在訂價方面的優勢將遭到削弱。換而言之,“中國的價格將變成全球的價格”。
治理通縮,斟酌提價幅度
全球物價上漲還與各國治理通縮的政策結果緊密相關。有經濟學家和業內人士認為,各國擔心通貨膨脹的憂慮已經受到削弱,一種心態,即漲點價有益于全球經濟良性發展的預期,正悄悄地在經濟界乃至決策層蔓延。在政策層面,當美聯儲公布個人消費開支核心價格指數今年1至6月物價上漲了1.3%時,有些聯儲官員對此公開表示歡迎,認為如果該比率降至1%以下將是“很不好”的現象——他們對物價上漲不加掩飾地表現出歡迎態度。
而歐洲央行也改變了策略,對物價上漲率也有了一個明確下限,即設定的通脹率目標為接近2%。市場從中解讀出,這和過去提倡的低于2%的意義不同。與過去物價不應該上漲的政策相反,歐洲央行從抑制通縮的角度出發,非常清楚地表明物價穩定的意義就是物價不下降。
最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美元進入中國的速度不斷增長,由人民幣升值預期導入的國內物價上升正在中國出現。官方的解讀市場因素主導此次價格調整。此外,一些政策因素如出口退稅率的重大調整,中國企業因應變化開始考慮和實施提價。過去的經驗表明,物價上升離通貨膨脹可能很遠,也可能只有一步只遙。而對中國老百姓而言,所關注的是這次價格上漲是正常的、控制得住的物價上升還是像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樣的通貨膨脹。而一旦發生通貨膨脹,政府調控的難度比以前更巨大。
美元貶值推高全球物價
此外,目前全球經濟已具備了傳統經濟學所判定的物價上漲兩前提。一方面,伴隨貨幣貶值而來的必然是物價上漲。在此次全球匯率之戰中,美元貶值影響最大,不僅貶幅大、持續時間長,而且在美國政府坐視不管的背景下仍有較大貶值空間。簡單地講,這也即意味著未來全球物價還要漲。實際上,美國經濟領域中的價格上漲不少正是由美元匯率持續走貶直接造成的。例如,前述國際金屬價格指數上漲12%,但若以歐元計價,其價格指數反而是下跌8%。
另一方面,全球低利率環境已經形成,結果造成大量資金四處流動,而大規模資金流動勢將引發價格上漲。目前,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央行每月買入大約210億美元,以保持本幣不升值。央行在買入美元的同時,實際上也就賣出了各自本幣,從而會增加貨幣供應,為其經濟發展注入流動資金。古典經濟學理論警告說,如此大規模注入流動資金的做法會引發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的風險,這正是格林斯潘“警告”中國少干預匯市的原因所在。
不管格老的用意何在,從長遠看,價格上漲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確實是中國經濟正面臨的風險之一,對處于經濟結構調整期的中國而言,真正考驗中國經濟抗打擊能力的進程也許才剛剛開始。
因此,用全球眼光來看中國國內物價上漲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事件的本質,全球能源、原料價格上漲必定影響國內商品價格;但畢竟中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的比重還很小,并不足以扭動全球物價大勢,唯心地將中國因素夸大為全球物價變動的主因還顯牽強。
采編中心 文章來源于:國際先驅導報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