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六大戰略” 發展效益農業
發布時間:2004-01-0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發展效益農業,是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解決農業階段性矛盾和問題的迫切需要,是應對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和經濟全球化新挑戰的必然選擇,是新階段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吉安作為一個以農業經濟和農村人口為主體的農業大市,發展效益農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為充分發揮我市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優質、高效、有競爭力的效益農業,加快我市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必然創新思路,下大決心,實施“六大戰略”。
一、立體化戰略——推進農業結構實質性調整
1、大力建設特色農業基地。這是形成效益農業產業帶,發展區域特色農業的基礎。農民一家一戶的分散零星生產難以形成規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我市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要想在國內外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必須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以規模優勢獲取規模效益。按照發展區域特色農業、塊狀經濟的要求,引導農民連片種植,規模養殖,大力培育基地生產的龍頭,形成較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基地。全市要重點建立草食畜禽、花卉苗木、無公害蔬菜、特種水產、優質糧油、林產化工等六大主導產業基地。近期,尤其要集中力量主攻草食畜禽、花卉苗木、無公害蔬菜三大優勢產業基地建設。與此同時,各地也要選擇1—2個產業基地進行重點突破,如遂川的茶葉、泰和的烏雞、新干的藥材、紅桔等。進而以大基地來支撐和帶動大加工,大流通,改變我市農業小而全、零星分散的舊格局,盡快形成塊狀經濟的格局。
2、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立農產品保鮮、儲存、加工產業體系,是實現農業與市場連接的重要紐帶。我市農產品加工原料豐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食品加工業大有可為。一是要充分發揮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作用,瞄準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堅持科技創新,加快技術改造,積極引進和采用國內外先進技術,搞好農產品精深加工,爭創名牌產品,如吉水一品郎、遂川板鴨等。二是要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開展農產品產地加工,逐步提高加工水平,如吉州牛奶、永豐綠海茶油、安福火腿等。三是要積極鼓勵農民發展家庭工業、個體企業,開展地方特色農產品加工,工藝品制作,或為企業提供初級加工、原料加工。通過加工業大發展帶動種養業大提高,促進龍型經濟的發展。
3、大力推進農產品營銷。搞活流通,開拓市場,是效益農業發展的依托。市場開拓要從眼睛盯著本地市場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轉變。一是要建市場促營銷。要圍繞主導產業,依托交通優勢,在京九鐵路、105國道、贛粵高速公路沿線規劃建設一批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當前要抓緊興建吉安農產品批發市場,擴建永豐蔬菜批發市場和泰和肉牛交易市場等,真正把吉安建設成為沿海輸出優質農產品的基地。二要拓寬境外抓促銷。采取政府牽線搭臺,舉辦農產品展覽會、貿易洽談直銷等手段,在大中城市設立窗口打開市場,通過農貿市場直銷、超市代銷、國際市場經銷等形式,真正形成一個上下連通、內外結合的市場營銷網絡。同時,各地在網上要建立本地農產品銷售網頁,介紹本地的名特新優產品,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三要培育大戶搞販銷。鼓勵農民長途販銷,重點培育一批販銷大戶,政府要積極出臺扶持措施,開辟綠色通道,真正把龍頭購銷大戶培育成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機結合的重要橋梁。四是創立品牌占市場。品牌就是效益。各地要在大力培育名特新優產品,積極擴大特色生產規模,建設大基地,搞好大加工的同時,努力做好創立品牌、培育品牌、擴強品牌和保護品牌的工作,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每個縣市創立2—3個品牌,使我市的特色優勢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有更大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4、大力轉移農村勞動力。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的過程。沒有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就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農業效益更難得到明顯提高。我市農村勞動力極為豐富,轉移農村勞動力顯得更加任重道遠。為此,一是要增加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生產,擴大勞動力轉移就業容量。重點是減少土地密集型的糧油等生產,發展蔬菜、花卉、畜禽和水產養殖等,力爭糧經比例達到一比一的幅度。二是要加快發展農村非農產業,拓寬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要繼續促進鄉鎮企業穩定發展,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再創業的突破口;加快發展農村第三產業,重點是農產品流通、交通、通訊、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等行業,開發農村房地產和旅游等新興產業。三是要打破城鄉分割,加快推進城鎮化。要盡快取消對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堅決制止對農民歧視多、收費多、管理少、服務少的不公平現象。要進一步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完善流動人口管理,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限制規定,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之間雙向合理流動就業。要實行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合法流動的土地政策,農民轉移到城鎮或非農產業就業,其土地承包經營權要依法保護。這樣既有利于發展農業規模生產經營,又有利于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步伐。
二、一體化戰略——加快培育農業產業組織體系
1、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要按照圍繞一項主導產業,建好一批生產基地,創建一批龍頭企業的思路,完善龍頭企業發展規劃,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使全市每一項主導產業都形成“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要重點扶持帶動農戶能力強、技術開發能力強、市場開發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如永豐蔬菜發展總公司、江西綠洲有限公司、泰和漢君雄實業有限公司、江西三越藥業有限公司等企業,使他們通過幾年的發展壯大,培育成國家級龍頭企業,不斷增強其市場競爭能力。要進一步完善企業與農戶互動發展機制,特別是利益連接機制,達到企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的。對向農民預付農產品收購定金的龍頭企業,要切實幫助解決原料收購資金緊缺的問題,積極鼓勵農戶通過土地使用權、資金或農產品入股等方式與龍頭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
2、培育和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產生和發展是廣大農民的現實選擇。我市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正處在起步發展階段,必須強化指導和引導工作:一是要堅持多樣化發展。在合作渠道上采取多方位,可以提供技術、農資、信息、產品收購等一項或多項服務,也可以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在牽頭部門上采取多元化,可以由農村專業大戶、經紀能人牽頭興辦,也可以依托龍頭企業或生產基地興辦。在合作范圍上采取多層次,可以由村一級、鄉鎮一級辦,也可由縣甚至市一級來辦,可以圍繞第一產業辦,也可以圍繞二、三產業辦。同類型的專業合作組織還可以組建聯合組織,擴大合作領域。二是要堅持圍繞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組建。比較優勢突出的產業一般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較強的市場競爭力,農民種養也有習慣和經驗,農民對組建和參與這種類型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較大的愿望。我市要圍繞六大主導產業從不同的角度創辦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推動下,強化和提升產業優勢。三是要堅持邊發展、邊規范。一方面要堅持條件,因地制宜,既不一哄而起,也不因循守舊,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近期各地要圍繞優勢主導產業抓好1—2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范點,以點帶面。另一方面要按照市場經濟法則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屬性,重點在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上下功夫。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財務管理制度以及其他的議事規則,使其管理規范化。另外,政府必須加大扶持力度,要像扶持龍頭企業一樣扶持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其橋梁和紐帶作用。
3、培育和發展種養專業戶。農村專業大戶是生產力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培育和發展專業大戶是搞活農村經濟,提高農業效益的希望所在,也是抓好農村經濟工作的實際而有效的手段。各地要運用輿論的力量,宣傳專業大戶對農業經濟發展的突出貢獻,推介專業大戶、扶持專業大戶,強化為專業戶服務的各項措施,尤其要積極推進土地使用權的市場化流轉,為專業戶擴大經營規模創造有利的條件。同時,還要切實解決種養專業戶擴大再生產所需要的資金和貸款難的問題,進一步保護和調動專業戶的生產積極性。
三、科技化戰略——推進農業科學技術創新
1、加快形成與農業產業鏈相適應的農業科技鏈。要以培育支柱產業的特色和提高龍頭企業農產品品質為突破口,大力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加快發展種子種苗產業。重點深化國有種子種苗企業改革,整合科研生產經營優勢,把引進、育種、繁育、加工、銷售統一起來,構筑一體化的企業。積極創辦國有、民營和農民股份制種子種苗企業,力爭短期內在每一個產業都基本上建立相應的一體化種子種苗企業,促進種子種苗產業的快速發展。政府支持的種子種苗科技項目以及特色品種提純復壯項目,可按企業化運作方式進行公開招標,促進種子種苗技術產業化。要圍繞農業支柱產業的培育,大力推廣實用和先進的栽培、飼養、養殖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比較效益。同時,要加強對農產品深加工和現代流通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促進農業產業層次的提升和知名品牌的形成。
2、創新農技推廣體制。要按照推廣隊伍多元化,推廣行為社會化,推廣形式多樣化的要求,積極探討農技推廣新路子,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科技人員、農民、企業家等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網絡。一是要改革現有農技推廣體制,按照區域特色農業發展的需要,重新組建與區域產業布局相適應的專業農技推廣服務站,如蔬菜推廣站、花卉技術推廣站等。二是要鼓勵農技人員以技術承包、技術入股、投資辦項目等各種形式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發展效益農業中發揮科技帶動作用。同時,要加強對現有的基層農技人員專業技術知識的培訓,幫助他們更新知識,提高素質,以適應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需要。三是要培育和發展農民和企業的技術推廣服務組織,如花卉專業協會、養豬專業協會、肉牛專業協會,通過訂單農業、建立農產品基地等形式,積極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的牽頭作用,擴大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覆蓋面。還要引導和鼓勵農業科研單位與鄉村共同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加快農業科技指導和農業高新技術推廣。
3、提升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水平。農業科技示范園是適應農業經濟發展新形勢而出現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對于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市縣兩級農業科技示范園要圍繞“設施現代化、科技高新化、產品(品種)精品化、運作市場化、管理企業化”的要求來完善提高。提升科技示范園建設水平要注重四個結合:一是要與統籌安排農口資金相結合。要緊緊依靠當地政府協調農口有關部門運用好農業項目資金、農發基金、財政支農資金等,將各種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另外,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采取土地入股、資金入股、技術入股和租賃、承包、買斷等形式,吸引農業科技人員、種養大戶和市內外客商參與園區建設。二是要與發展效益農業相結合。要瞄準國內外市場,調整優化園區內種養結構,不斷引進和開發新品種、新技術,農產品通過優質增值、規模增值、加工增值、保鮮運輸增值,發展效益農業。三是要與創新組織機制相結合。通過建設股份合作組織或產業化組織+農戶+基地等形式,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聯結起來,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開發經營,使生產者、管理者與經營者利益融為一體,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四是要與科學研究和人才培育相結合。既要在種養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又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教育,從而不斷增強農業科技園的創新能力、輻射能力、帶動能力和發展能力。
4、強化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要全面實施“綠色證書工程”,開展“萬名農民培訓活動”,重點加強種養大戶、科技示范大戶、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管理人員及職工的職業技能培訓。要把農民的轉產、轉業培訓作為培訓工作的重點之一,建立農民轉業培訓學校,引進教育力量,加強農民的就業指導,提高農民向農業產前、產后轉移和向二、三產業轉業能力,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使廣大農民成為會生產、懂經營、善管理、掌握現代知識的新型農民。
四、外向化戰略——大力發展開放型農業
1、發揮農業比較優勢。我市農業資源豐富,氣候適宜,農產品品種豐富,蔬菜、茶葉、食用菌、花卉、水果、水產、畜禽等農產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及勞動密集型特點,這就構成了我市農業的相對比較優勢。要充分利用和發揮這些比較優勢,確定我市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將其培育成為符合國際農產品標準的區域特色產業和品牌產品,并逐步建立起規模化的出口農產品基地,努力擴大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根據我市實際情況,應把蔬菜、花卉、畜產品、茶葉、水產品、木竹制品等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列為我市重點出口農副產品,努力提高這些產品在育種、生產、加工、運輸等各個環節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2、加大農業招商力度。要結合我市農業發展特色和發展戰略,制定全市農業利用外資導向,建設高效率的信息網絡系統,建立項目儲備庫,做好農業項目的編制、推介等基礎工作,使外商了解我市農業外資的需求信息和投資方向。同時,可以通過舉辦農業專題推介會、展銷會、展覽會、貿易洽談會等多種途徑,擴大我市農業的影響和知名度;也可以組織農業管理部門和企業在境外開展專業性的招商活動,與農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品種、資金、技術、管理、市場等方面開展合作;還可以運用專業性較強的定點招商、委托招商、登門招商、網上招商等多種形式,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農業利用外資過程中,要重點選擇產業關聯度大、龍頭效應好、技術含量高的農業外資項目,充分發揮農業外資項目的帶動輻射作用。
3、改善農業投資環境。要結合本地自然資源和社會條件,認真抓好農業利用外資的規劃,并與本地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有效銜接,與此同時,要進一步改善投資軟硬環境,做好引進外資的服務工作,簡化和歸并投資審批環節,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條龍”審批,“一站式”服務,提高辦事效率。要加強基礎設施的投入,充分利用好我市優惠政策,為外商投資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達到以“外”引“外”的效果。
4、拓寬農業開發渠道。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外地有實力的農業企業帶種子、帶技術、帶資金、帶管理來我市開發農業資源,建基地辦企業,大力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精品農業、農業精細加工業,擴大我市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要大膽選拔一批中青年農業技術骨干,派到外地進修、實習,使他們了解外地農業新動態和高新技術發展情況,培養他們的經營才能和技術專長,學成后充實到農業對外開發戰線中來。同時,采取優惠政策,向區外公開招聘專業人才,可以從區外農業行業吸引一些農業對外開放需要的人才來我市工作,推進我市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五、規范化戰略——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
1、加快農業標準體系建設。農業標準體系建設要突出重點。一是要抓重點產品。圍繞我市大宗農產品、名特優新稀產品、出口創匯產品、易受污染的農產品開展制標工作,如泰和烏雞 、吉安縣車前籽、泰和竹蒿薯、吉安空心菜籽、吉安黃牛、八都大米等。二是要抓重點領域。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核心,從注重生產轉向生產與產品分等分級并重;從注重技術標準轉向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并重;從注重品種標準到品種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控制和降低環境污染的標準并重,形成一套涉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從種子種苗到優質名牌農產品的標準體系。三是要抓重點內容。積極采用、吸收國際標準和外地先進標準,提高地方標準的科學性與先進性,努力與國際標準的接軌,特別是生產過程中農藥、獸藥等有毒有害物質使用的控制,既要符合我市的生產實際,又要符合國家、行業強制性標準的規定,力爭短時期內我市主要農產品特別是出口創匯農產品都有一套可遵循的綜合系列標準,為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有力保障。
2、加快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建設。在進一步建設好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的基礎上,加快建立市、縣相配套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和以生產基地、加工、流通為主的農產品自我檢測體系,對農產品生產安全過程實行有效控制。農產品檢測重點放在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和上市交易三個環節,在檢測內容上,產前要加強對產地環境監測,確保生產基地環境符合要求;產中要加強種子、農藥、化肥、飼料、獸藥殘留、硝酸鹽、重金屬、激素以及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保證農業投入品符合要求;產后要加強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硝酸鹽、重金屬、激素以及有毒物質的監測,確保產品質量。另外,還要搞好農產品的質量認證,當前要從我市綠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著手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不斷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市場信譽。
3、加快農產品標準推廣體系建設。要在全市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農產品標準推廣體系和網絡,重點是搞好“一個依托、三個結合”。一個依托就是要充分利用農技推廣體系,發揮各行各業農技推廣人員的主力軍作用,在全市建立市有示范區、縣有示范鄉、鄉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戶的農業標準推廣網絡。三個結合就是要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相結合。把無公害、綠色、有機等農產品標準的推廣與商品生產基地、優質農產品基地、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緊密結合,做到基地建到哪里,農業標準就跟到哪里,嚴格按照各自標準要求組織生產和管理,形成基地建設與農業標準推廣應用互動機制。要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農業產業化各個環節,要充分利用行業自律機制,把農業標準特別是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標準的應用始終貫穿于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要與科研開發相結合。把農業標準化的理念融入到新品種培育、農業生產和產后技術的研究開發中,倡導技術成果的標準化、工程化開發,使適用技術通過標準的形式進行推廣應用。
4、加快優質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市場是拉動生產的動力。抓無公害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綠色農產品生產必須與抓市場建設同步,在三種農產品集中生產區創辦一些專業市場。我市現有的農產品批發集貿市場超市要加強三種農產品的銷售,積極運用現代營銷理念,組建一批分區域的三種農產品銷售中心、配送中心、專賣店等。要加大力度搞好商標注冊和標識管理,創出一批三種農產品知名品牌,如永豐無公害蔬菜、遂川狗牯腦茶葉、安福武功山泉礦泉水、永豐綠海茶油等,營造一個良好的商業氛圍和品牌形象,占領市場。與此同時,還要加強管理體系建設,當前要制定配套的綠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及其標識認定辦法,全面實施我市綠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和生產基地認證制度,統一標志、標牌、證書。同時,要加大執法力度,依法行政,打擊各類損害農產品安全和假冒無公害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的違法行為。
六、保障化戰略——營造良好農業生產經營環境
1、建立健全農業信息網絡。未來農業的發展將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信息的擁有和應用程度,可以說21世紀的農業是“網絡農業”。一是要建好農業信息網絡,構建完整的網絡體系。就農業系統而言,應盡快建立健全以農村經濟信息網為重點,以農業部門的農業信息為主渠道,普及農技118,建立起以市、縣農業信息服務中心為主體,以鄉鎮農業信息工作站和行政村信息點為基礎,內聯種養專業戶、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完善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二是要完善農業信息發布系統。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投資金額要求較高,應用成本也很高,在短期內要求所有農民自備電腦上網是不現實的,還是要采取多種信息發布方式。對那些時效性強的信息,除作為電子雜志直接在網上發布外,還應采用農技簡訊、小報、廣播等形式及時傳送到千家萬戶,解決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三是要加強農業信息管理人員的培訓。要提高信息從業人員的知識、智能與思想素質,培養高質量的信息管理人才。
2、搞好高效農田基本建設。提高我市效益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要按照“高起點高標準”的原則,著力抓好以下三項基本建設:一是著力抓好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同時,要加強生態農業建設,實施“沃土工程”、“平衡施肥工程”,推行秸稈還田的綜合利用,擴大“經濟綠肥”種植,提高農田質量。二是著力抓好生產基地建設。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生產的要求,建設名特優新農產品生產基地。各類生產基地建設要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統一實施,達到“四通”、“五化”目標,即通路、通水、通溝、通電,周邊環境綠化、路溝渠硬化、良種技術優化、產品質量標準化、生產經營企業化。三是著力推廣現代灌溉技術。從農田整治到生產基地建設,積極推行現代灌溉技術,節約用水成本,提高農業比較效益。
3、拓寬農業投入渠道。發展效益農業,離不開對農業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是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和發展優質農業的需要。政府要把投入重點放在建立高標準的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龍頭企業、中低產田改造、農田道路渠道、電力等設施的配套等;要鼓勵社會各界投資發展效益農業,“引資入田”,尤其要鼓勵和扶持工商業投資效益農業;要引導農民自身增強投入意識,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通過資金、技術、土地、勞力等入股形式,創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機制;要爭取金融部門對農業的支持,切實解決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戶貸款難的問題。
4、強化農業服務工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效益農業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全新課題,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一是要黨委加強領導。堅持黨管農村的原則,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重點要搞好宏觀研究,重大決策的把握,整體思路的完善,既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能順其自然。要做好引導工作,加大力度宣傳在市場競爭中發展起來的龍頭企業、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進一步在廣大農民中培養品牌觀念、市場觀念、效益觀念、科技觀念,以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的觀念。二是要政府提高效率。要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實施重點項目、重點產業,扶持發展龍頭骨干企業,發揮公共財政的作用,激勵龍頭發展、產業做大、產品做優、市場做活。同時通過加大有效投入,提升區域農業競爭力。三是要部門形成合力。有關部門要圍繞效益農業發展的各項要素、各個條件,涉農部門牽頭,各個部門參與,明確任務,各負其責,履行職責。通過部門的努力,使全市效益農業發展,在宣傳引導、組織發動、技術服務、招商引資等方面上新水平。四是要上下真抓實干。加快轉變職能,改進作風,強化服務觀念,圍繞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需求,把管理效能轉移到為效益農業的服務效能上來。要大膽鼓勵機關干部和農技人員“下海”、“下地”領辦基地,開發項目,創辦經濟實體,為群眾做好示范,通過樹典型、現場會、專家講座、信息發布等各種形式,激活和推動農民以及各類經濟主體積極爭當效益農業的參與者、實踐者。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