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5-01-0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我們這樣進入上海市場”系列報道之一
編者按:上海是浙江省農產品最主要的省外銷售市場。有人說,要想進入全國市場,首先要打開上海的市場,由此可見上海市場在我省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但要在競爭激烈的上海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并不容易。乘著農展會期間,本報記者采訪了部分在上海打拼的浙籍農產品經銷商、生產企業,他們的成功經歷,或許能給更多的人啟發。
個人檔案:陳春明,30歲,磐安綠之谷有限公司、上海綠春菌菇配送中心總經理。1992年開始到上海販銷香菇。目前上海90%以上的超市、大賣場銷售的食用菌均由他負責供貨,年銷售額逾5000萬元。
農展會上,陳春明的身份有點特殊,作為上海各大超市食用菌的主要供應商,他不是來參展的,而是來采購的。
1992年,18歲的陳春明和哥哥帶著向村民賒來的12袋香菇第一次踏進了上海市曹安農副產品交易市場的大門。面對熱鬧的市場,兄弟倆一下懵了。香菇還沒賣出一斤,先被人偷了3袋。曹安市場總經理康組建這樣向記者描述他第一次見到陳春明時的情景:一個年輕人背著一麻袋香菇怯生生地推開辦公室的門,衣服破爛、面孔煞白,開口第一句話就是“我怕……”
對那段經歷,陳春明同樣記憶猶新。第一次生意賺了30元錢。陳春明樂壞了,當即讓哥哥帶著錢趕回老家,繼續收購香菇,自己留在上海負責銷售。起步階段非常艱苦,每天賣香菇的錢他都要用報紙包好,托長途客車駕駛員帶回家做收購的本錢,只留下5元錢做生活費。
從幾袋、十幾袋的托運到與人合伙租車發貨到最后獨自雇專車發貨,陳春明生意越做越大。到1999年,他開始通過中間商向上海的超市供貨,建立起了較穩定的銷售渠道;經營的品種也從單純的香菇擴展到金針菇、蘑菇和木耳等食用菌系列產品,年經銷額突破了千萬元。
但陳春明并不滿足,因為通過中間商供貨,主動權不在自己手上,風險比較大,因此,他一直想創立自己的品牌,直接向各大超市供貨。
直接向超市供貨并不容易。農產品進超市的門檻比較高,不僅要有可靠的質量保證,還要有一定的規模。不過,陳春明手里有兩張“牌”:一是磐安、麗水等地蓬勃發展的食用菌產業,二是當地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陳春明手握這兩張牌,一次次地上門推銷,一次次帶著超市的負責人到生產基地考察。陳春明直接供貨的第一家超市是家樂福,從上門接觸到第一批產品進入超市,前后花了近4個月時間。
陳春明說,第一次向超市直接發貨,他心情特別緊張,每件產品都要反復檢查好幾遍,生怕出錯。產品進了超市,他人也跟到了超市,站柜臺,當促銷員。就這樣,陳春明叩開了上海一家家超市、大賣場的門。
現在,陳春明在上海開了四家分公司,并在上海虹橋機場附近租了三四畝地,建起了配送中心。每天從各地采購來的食用菌,在這里經過加工、分級、包裝,再運到上海各大超市、大賣場。元旦期間,每天的銷售量都在三四噸左右。
在上海家樂福超市古北店,記者看到了陳春明公司的“山外山”牌食用菌銷售專柜,品種規格有幾十個之多。超市生鮮部經理告訴記者說:“陳春明做生意很精明。”原來,這些天天氣冷,陳春明專門推出了食用菌火鍋包裝。定價7元多一盒的新包裝,集中了香菇、雞腿菇、猴頭菇等七八個品種,這樣就免去了消費者分頭買的麻煩。據超市負責人介紹,光他們這家門店,這種新包裝每天就要銷出三四百盒。
據了解,新包裝不僅促進了銷售,而且至少可增加10%以上的效益。
點評:在陳春明身上,生動地體現了浙江人開拓市場千辛萬苦、千山萬水、千言萬語和千方百計的“四千精神”。目前我省大量鮮活農產品主要還是靠販銷,光是曹安市場,長年在此做農產品販銷生意的浙江人就有五六十個。他們每天起早摸黑,其中辛苦不言而喻。正是這些販銷大軍,將我省的農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到了上海,銷到了全國各地。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