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5-09-2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貴州近鄰云南的食用菌產業蒸蒸日上
2004年,云南出口野生食用菌達7744噸,創匯8437萬美元,這是從首屆中國野生食用菌交易會學術研討會傳來的消息。而緊鄰的貴州人看到這些數字再也坐不住了,日前,一份有關貴州食用菌的分析報告送到了貴州省人民政府有關領導的案頭,并引起了重視。這份報告中稱,我國目前食用菌產業、產值逐年上翻,貴州應緊抓機遇,爭取在未來幾年內,把貴州食用菌打造成為一個年產值上百億元的“朝陽”產業。
貴州食用菌情況
貴州生產食用菌的歷史較長,起步比云南等地還要早,發展卻遠遠落后,現在與云南、福建、浙江等地的食用菌產業相比,至少落后3年~5年。至2004年底,貴州食用菌企業有185戶,從業人員15萬人左右,總產值約20億元。在上世紀80年代,貴州的木耳、香菇都是用火車運往外地銷售,在國內市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可隨著外省的大力培植發展,現在貴州香菇、木耳不僅不再出口,貴州市場上還充斥著大量的外地食用菌,貴州食用菌的市場價格正受到外省市場的強力沖擊。
具有自然優勢的貴州食用菌產業何以在市場競爭中且戰且退?貴州省食用菌協會有關負責人認為,首先是經營者品牌意識差,市場意識不足。貴州織金所產紅托竹蓀被世界保健專家譽為“山珍之王”,1991年,紅托竹蓀在國際市場上掀起搶購風,價格高達1500元/公斤。高昂的市場價格引來了不法商販,他們在省內市場收購正宗紅托竹蓀后,用焦亞硫酸鈉浸泡,增加重量,再銷往東南亞、臺灣等市場,獲取非法暴利。此舉導致紅托竹蓀在國際市場聲譽全失,價格狂跌,至1995年賣價甚至只有200元/公斤,嚴重損害了貴州紅托竹蓀的品牌形象。“不注意樹立品牌、保護品牌,其后果就是如此令人痛心。”
其次是行業支持力度不夠。貴州食用菌生產技術較為落后,菇農各自為伍,加工水平低,產品質量難以在市場競爭中占優勢。而且大多數從業人員從未參加過國家職業技能培訓和專業技術培訓,菇農濫用添加劑、消毒劑等,導致1/4的食用菌產品不合格。
除了品牌意識和行業支持兩點上的不足,在經營意識、銷售方式、推廣策略上,貴州都與外省有著很大的差距。“每年都有一大批農民投入到食用菌行業中,但這些缺陷導致行業發展緩慢,每年同樣有一大批菇農‘消失’,只有不足5%的菇農能夠堅持從業5年以上。”
近兩年來,貴州省食用菌協會四處奔走,欲重振貴州食用菌的繁榮。雖然現實有諸多限制,但貴州食用菌應該擁有與其自然優勢相匹配的市場份額。
根據前述報告分析,發展貴州食用菌一是要科技興菌,由食用菌協會和相關部門組織科研、生產、加工、流通、管理等方面的專家,對食用菌行業進行科技發展規劃、項目論證、技術創新、成果評審、標準制定、質量鑒定等。二是推行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對一批基礎較好、有相當規模的種植地區和企業進行達標認證,樹立示范企業等方式,因地制宜地推行食用菌的標準化生產,這是提高食用菌產量的根本途徑,也是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關鍵。(中國質量報)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