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5-12-1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據福建日報消息,12月1日,在深圳成家立業,與家鄉闊別整整4年的陳先生返回屏南探親時,看不到公路兩旁與村舍周圍堆放著的闊葉木,昔日街頭巷口交易香菇的熱鬧場面也不見了。他好生疑惑。家人告訴他:現在,縣里不興種香菇啦。
這個“全國食用菌生產先進縣”為什么不產香菇了呢?“過去,屏南縣大量生產香菇,那是走過的一段彎路。欠發達的山區縣要發展,要讓農民脫貧致富,往往先拿資源‘開刀’,屏南也不例外,”屏南縣食用菌專家張維瑞告訴筆者,“發展以香菇為主的木生食用菌產業在換取短期利益的同時,屏南也曾付出沉重的代價。”他測算過,屏南全縣種植木生食用菌最多的一年達8000多萬袋,而每1000袋需耗費闊葉樹1立方米左右,這樣一年就得砍伐原木8萬多立方米,如果一卡車裝載5立方米,那需要1600多部卡車。他說:“這是什么樣的一個數字?可怕哪!”
屏南縣有多少闊葉林可以“供養”億萬朵香菇呢?這種殺雞取卵式的發展,毀了闊葉林,毀了青山綠水。因此,屏南縣決定給這一每年創造至少億元產值的“吃樹產業”來個剎車減速,提出逐年壓縮香菇生產數量的計劃,縣委書記、縣長署名致信給全縣菇農,發出“為了青山綠水,為了子孫后代,少種香菇吧”的疾呼。2003年,為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屏南縣興起白水洋景區旅游大開發,提出了“發展山區特色經濟,建設生態旅游強縣”目標,走生態立縣、旅游旺縣的發展之路。
菇農口袋仍有銀兩
一朵香菇育出的一個大產業,就這樣漸漸走向蕭條,走向沒落。“中國夏香菇之鄉”的響亮牌子砸掉后,香菇不再生“香”了。那么,農民的口袋會不會還有“銀兩”?
11月29日,熙嶺鄉塘后村。只見農戶的菇棚內長滿許多狀如小花瓶的杏鮑菇,在燈光照耀下晃著白玉般的光輝。主人介紹說,這是以棉籽殼為原料生產的食用菌新品種,每公斤賣價12元至16元,“我感覺比種香菇還好管理,還有賺頭。”
屏南縣“貶”走香菇后,許多菇農犯嘀咕——這下可好,農民的“鐵飯碗”砸碎了,往后日子怎么過呀!為了不讓農民因停種香菇而造成減收,屏南縣里提早籌劃了一些綠色環保項目,其中之一就是用發展非木生菌生產來替代香菇種植。經過三年多的科研攻關,杏鮑菇的高效栽培、滑菇的南方栽培、袋栽草菇的夏季栽培等非木生食用菌品種的栽培技術難題相繼被攻破。這些新型項目很快在全縣得到推廣,食用菌品種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成效。現在,像熙嶺鄉塘后村這樣大規模種植非生食用菌的村莊比比皆是。
目前,全縣已形成以稻草、棉籽、食用菌廢料為主要原料10多個非木生菌品種生產的格局。往年焚燒在田野中的稻草,如今用來作為袋栽草菇的原料,今年種植量達4000萬袋,可謂變廢為寶;而滑菇、雞腿菇、大球蓋菇等幾個菌類,都是利用其他食用菌廢料進行二次生產,大大節約了生產原料與生產成本。這些非木生食用菌的推廣種植,不僅保住了屏南現有的6萬多畝闊葉林免遭刀伐斧戮,而且農民并沒有因限制香菇生產而減收,今年,全縣非木生食用菌鮮品產量達6萬多噸,總產值近1.8億元,基本與食用菌結構調整前的產值相持平。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