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用菌品種權認定迫在眉睫
發布時間:2006-03-0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缺乏保護 出口受阻
福建閩東是我國主要的食用菌生產地。由于我國還未將食用菌納入作物品種的審定和認定體系,也未建立菌種登記制度使我國仍處在國際貿易中遭遇“物種壁壘”時十分被動。2005年,閩東食用菌出口已經開始受到日本《種苗修正案》的沖擊,出口量大幅下降。為此,食用菌業界人士呼吁,我國實行食用菌品種權認定迫在眉睫。
閩東食用菌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總產量已占世界的1/24,其中,古田銀耳產量占世界銀耳總產量的70%,食用菌已成為閩東發展農村經濟的朝陽產業之一。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質優價廉的閩東食用菌本應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然而在全球農業貿易保護勢力抬頭的情況下,知識產權和專利保護日益成為發達國家貿易保護的主要手段,如果不重視對食用菌種專利的保護,閩東食用菌產業的優勢將很難長期保持下去。
食用菌新品種之所以需要保護,是因為食用菌靠菌絲體進行無性繁殖。菌種的生產程序通常分為母種、原種、栽培3個層次,只要是熟練的菇農,都能通過栽培種苗而獲得母種。菌種發明者投入大量和財力培育出來新菌種得不到保護,極大地打擊了科研人員研發新品種的積極性。食用菌新品種研發陷入了投資大、回報小的困境,結果是食用菌產業大而不強。更重要的是,新品種得不到保護,容易造成菌種流失,給食用菌出口造成障礙。由于對食用菌新品種的保護不力,已造成閩東食用菌在菌種生產上的多、雜、亂、散,光香菇品種就多達幾十個,有的是亂取名、亂編號,菌種資質得不到保證,導致食用菌產量不穩定,質量低下,甚至絕收,菇農與菌種生產者糾紛屢屢發生,最終受損的是整個產業。由于可以隨意使用菌種,還引發各食用菌產區之間的無序、惡性競爭,產量超過需求量,造成菇賤價低。
閩東現有食用菌研究所30多個,具有很強的開發新品種能力,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制定出食用菌菌種登記保護法,保護育種者的合法權益,規范企業和個人對食用菌種的使用方式,提高科研人員的研發熱情,選育出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菌種。只有這樣,閩東食用菌產業才能更好應對各種貿易壁壘,創造新輝煌。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