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6-08-1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據德陽市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報道,中江興隆,是位于中江縣城西部的一個大鎮,素以風格獨特的牛肉全席享譽全川,因此曾讓人感嘆“牛氣沖天”。可是今天,令興隆人驕傲的不只是牛肉了,他們的食用菌生產也“一飛沖天”。
興隆鎮黨委書記張輝給記者列舉出這樣一組數據:該鎮人口有4.6萬,種植食用菌的農戶達5312戶,種植規模6000萬袋,相關加工企業18家,菌農戶平收入5994元,全鎮人均食用菌純收入1230元,僅食用菌一項占興隆人均純收入的30%。食用菌不僅讓興隆農民腰包鼓起來了,他們還通過自己的勤勞與汗水,捧回了“四川省食用菌行業十大基地鄉鎮”的獎牌,興隆鎮食用菌協會同時被評為“全國食用菌百強協會”。食用菌產業已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并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發展,起到了“一業興,百業旺”的良好效應。
推廣新品種 闖開致富路
早在1985年,興隆農民就開始種植食用菌,但是那時候規模小,品種單一,缺乏種植技術。近年來,中江縣委、縣政府提出打造食用菌“一圈兩點”的整體構想,確立興隆鎮為發展食用菌產業基地。為此,興隆鎮黨委政府以農民增收為出發點,積極創新機制,優化結構,打造特色,初步形成了以協會為載體、以專家大院和科技示范區為依托、以加工企業為龍頭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格局。
在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種植戶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引進新品種,促進了菌業生產的持續增收。目前,全鎮有各類食用菌品種14個,形成了以黃背木耳、姬菇為主,其他品種搭配的食用菌種植結構。同時,他們注重技術革新,通過引進、改進、創新、組合等方式,對種植技術進行改革。在代料結構和代料配方、裝袋技術、高溫滅菌灶及高溫滅菌灶燃料煤的制作方式、棚架方式及菌室保溫技術等多方面進行技術革新,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
努力打造“一園區”和“一大院”
2004年,興隆鎮在中江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通過“三個一點”(即縣上支持一點,鎮財政解決一點,園區業主出一點)的方法,籌集60萬元建立了集試驗示范、教育培訓、科技推廣為一體的“食用菌科技示范園區”,并對進入園區的專業戶在水、電、路、占地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現已吸引32戶食用菌種植大戶進入園區,正式投入生產,提高了食用菌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程度,推動了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這個園區年種植食用菌900萬袋,產值達1620萬元。
2005年11月,興隆鎮又積極與省農科院協商,獲得了該院對興隆食用菌生產的技術支持,成立了“中江縣食用菌專家大院”,省農科院研究員鄭林用、王波、譚偉等專家被聘為技術顧問,為興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技術后盾。
“企業+協會+農戶”實現“三贏”
通過傳、幫、帶,興隆全鎮從事食用菌生產的農戶有5312戶之多,占全鎮總農戶的39.1%,菌農普遍掌握了三至五門袋裝技術,學會了代料配方、接種、高溫滅菌、管理、防治病蟲害、采收等一整套技術。目前,全鎮有食用菌專業技術人員213人,其中中級職稱3人,初級職稱7人,農民技術員38人,對推動食用菌科技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滿足市場多元化的需求,提高產品附加值,食用菌產品加工在興隆鎮迅速發展。目前,在興隆從事食用菌加工的有136戶(包括外地加工28戶),主要是對雙孢蘑菇、姬菇、平菇等進行鹽漬加工,年產量達1.5萬噸,且產品銷路好,常常供不應求。
去年,興隆鎮共引進5家食用菌加工企業,主要通過鹽漬或烘干,制成袋裝干品,延長了產業鏈條,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如香菌坊食品有限公司,投資50余萬元建成興隆食用菌加工廠,以當地優質新鮮的食用菌為原料,生產菌類風味熟食,年加工鮮菇4000噸,實現產值1100萬元,實現利稅200余萬元,解決了剩余勞動力100余人,形成了“企業加協會加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三贏”的良好局面。
在“食用菌科技示范園區”,記者遇見正在摘菜花菇的李發品。他是興隆鎮3村9組人,在園區租了6畝地,一家人都扎在了種植上。春季種菜花菇,秋冬全部種上姬菇。今年是他投資的第二年,去年他共種了17萬袋,產值達35萬元,大約有10來萬元的利潤。李發品開心地說,自己種的菜花菇主要銷往重慶、成都,姬菇則銷往福建等地,銷路不愁,只要產量高,賺錢是肯定的。
(責任編輯:紫晴)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