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7-11-2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平泉縣多年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實踐證明,食用菌產業的建設和發展是農民增收、農村增色、農業增效的好產業,是現階段我國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平泉縣將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導產業來發展,實現了廣大農村地區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和諧發展,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以基地發展實現富民增收,為新農村建設奠定經濟基礎。
與所有農產品一樣,食用菌產業必須規模化發展,才能顯現產業的優勢,實現富民增收,平泉縣充分發揮資源、氣候、勞力、區位、技術等優勢,千方百計擴大基地生產規模。一是構建多品種、周年生產的食用菌生產格局。先后建成了中國北方優質滑子菇生產基地、優質反季花香菇生產基地、夏季香菇生產基地、全日光黑木耳生產基地、設施平菇生產基地等,形成了以香菇、滑子菇、黑木耳、平菇四大主栽品種、八種栽培模式為主的草木腐菌共同發展、長短周期相結合、多品種相補充的周年生產供應的發展格局。通過規模化發、標準化、集約化發展,吸納更多的農民參與食用菌生產,從而也確立了平泉北方食用菌主產基地的市場地位,為農民增收奠定了基礎。二是推行標準化生產,創建高標準、高科技示范園區。2000年以來平泉推行標準化試點,出臺了標準化實施方案及標準化具體要求,制定出臺了12項食用菌生產加工系列標準。并將示范園區建設作為推行標準化生產的突破口,按照“高標準起步、高水平建設、高速度發展、高效益示范”的原則,先后建標準化園區200多個,總占地5000多畝。完善了食用菌標準化保障體系、技術服務、產品檢測等三大體系,及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使食用菌產品實現了優質、高效、綠色、安全。高標準生產基地的建設、高質量食用菌產品的開發,為平泉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打下了產品基礎。通過基地建設和品牌建設,使平泉縣食用菌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生產規模達到800多萬平方米,鮮品產量達8萬噸,產值經營額8億多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4.1%,增加農民收入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500多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建成食用菌專業鄉鎮11個,專業村80多個。
二、以產業化發展提升牽動能力,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龍頭企業是產業發展的主旋律,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是帶動農民增收,延長產業鏈條,增值增收的重要元素。平泉縣本著“抓龍頭就是抓市場,抓龍頭就是抓生產;扶龍頭就是扶農民,扶龍頭就是扶基地”的思路,在龍頭企業建設上下功夫,通過引資金、上項目,合資、合作、招商、嫁接等各種方式,培育壯大了一大批食用菌生產加工的龍頭企業,使龍頭企業達30余家,建成了保鮮廠40余家,烘干廠5家,協會及專業合作組織20余家,年加工能力5萬噸,以保鮮、速凍、烘干、鹽漬、罐頭、即食包裝等為主導的8大系列50多種產品常年供應國內外市場,遠銷美、日、韓、荷蘭、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近千萬美元。培育打造了“森源”、“潤隆”、“乾歲”、“三棵樹”等四個知名品牌。同時在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平泉縣注重抓產業運行機制的創新,引導龍頭企業通過為基地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系列化服務,進一步完善“公司+農戶”、“公司+協會+農戶”的產業運行機制,帶動全縣近5萬農戶進行食用菌生產,安排了1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食用菌產業化的發展,不僅提高了食用菌產業的財稅貢獻能力,而且提升了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速度,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三、以循環經濟模式延長產業鏈條,推進農村村容村貌建設。
平泉縣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堅持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探索出了利用速生刺槐林和廢雜林木生產食用菌、利用食用菌生產廢料生產飼料、肥料、粉末狀活性炭、無土栽培蔬菜基質;利用秸稈生產草腐菌、飼料—養殖—沼氣池—沼渣、沼液—食用菌、蔬菜、果品的循環經濟模式;利用木腐菌廢料生產草腐菌的循環生產模式。結合創建文明生態村、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等項目的展開,大力推進“三位一體”沼氣池建設,通過改廁、改畜舍來改善人居環境,形成了“菌糠飼料—養殖—糞便—沼氣池—沼液還田”的循環鏈條。通過食用菌循環經濟的帶動,以食用菌為核心的產業鏈促進了林業、種植業、養殖業及循環鏈條其它環節的發展。五年來,全縣食用菌效益提升率達15%左右,其它循環關鍵環節,如養殖業、種植業、塑料回收業平均產業增長率達10%左右,效益顯著提高。循環經濟模式,不但促進了原料林的建設,而且促進了農村農副產品的變廢為寶,年可消耗農業作物6000噸,僅玉米秸制作滑子菇托盤一項年就可消耗作物秸稈4000余噸,草腐菌生產,年可消耗各類作物秸稈2萬余噸,改善了村容村貌,贏得較好的生態效益,同時使全縣4萬戶農民走上創新業、建新村的科學致富路。實踐證明,以食用菌為核心環節的循環經濟模式,可以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生態及人居環境的綠色保障。
四、以科技進步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新農村鄉風文明。
食用菌屬技術密集型產業,通過食用菌產業發展,著實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型農民、經濟型農民、安排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力再就業,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一是加強科技體系建設,培育技術型農民。縣里專門出臺了《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科技創新獎勵辦法》及《科技進步縣長獎獎勵辦法》,且縣財政每年拿出30萬元專項科研經費,用于支持食用菌科研機構進行科技攻關;拿出10萬元,獎勵和鼓勵食用菌科技創新,進一步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研究出專利產品1項,引進了香菇2號、滑子菇早豐112、大球蓋菇等新品種12個,推廣了全日光露地黑木耳、反季節滑子菇、柱狀香菇等新技術10多項,加快了產品和技術更新步伐,提高了產業科技含量。二是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打造經濟型農民。近年來,平泉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大食用菌產業的內外交流與合作,加強市場服務及風險保障體系建設,拓展消費市場,目前全縣共有各類食用菌經紀人1000余人,食用菌購銷點100余處。同時在臥龍鎮投資200余萬元建成了食用菌生產原輔材料交易市場,促進了各種原輔料的流通,確保廣大菇農能夠用上低價格、高質量的原料,市場購銷體系穩步發展。三是加強配套服務體系建設,增加農民就業。全縣建立食用菌菌種廠18家、菌袋廠1家、食用菌相關機械制造廠2家、紙箱廠2家、泡沫箱廠1家,帶動了縣內包裝、藥品、運輸、機械、餐飲、信息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延長了產業鏈條,年安排10萬人就業,實現了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農村向城鎮化轉變。
通過食用菌服務體系建設的拉動,平泉縣近60%的農民,走上了靠農業技術創業致富的道路,有近15%的農民走上了靠技術輸出興業致富的道路;通過加快科技服務體系和市場服務體系建設,農民把更多的業余時間用在了科技和市場研究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由平泉的發展經驗和發展實踐來看,食用菌產業確實是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整體效益,改善廣大農村環境的好產業,食用菌產業是廣大北方少地多山地區發展農業經濟的首先產業,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是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
編輯:黑子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