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7-11-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菌 香 四 溢
——李彥增和他的世紀香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紀實
橫亙于中原大地的伏牛山延伸至此,收斂了逶迤的雄姿,放下架子將殘部拋撒到溫順的穎汝之地,于是孕育出一片深沉厚重而又生機勃發的土地。這就是漢魏古都,曾稱潁川的許昌縣。
自古穎汝多奇才。而今,許昌城南許繁路北段,又出了個中州菌魁和他的百菌園。因此,這里又成了備受人們關注的地方。
于是,被人們美稱為山珍佳肴、上帝食品的食用菌在這里落戶扎根并繁衍起來。
于是,昔日缺米少鹽的農家人,有了化腐朽為神奇的技藝和奔小康的實力。
于是,農業大縣有了食用菌產業化龍頭企業,這里也相繼成為農業部、財政部、團中央實施“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的食用菌培訓基地、實習基地,河南省農村青年星火科技培訓基地,河南省無公害食用菌基地。
于是,這里名揚中外、菌香四益。
這就是李彥增和他的世紀香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
稱他是中州菌魁,因為李彥增先后引進選育30多個食用菌優良品種,研究開發出18項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食用菌高產穩定生產技術,獲得聯合國“科技發明創新之星”獎1項、獲省科技成果獎13項,發表省級以上學術論文50多篇,編著13種技術書籍和資料8萬余冊發行全國,編寫專著2部計20萬字,創建了國家級的食用菌培訓基地,被國家科委、農業部、團中央、河南省政府等部門授予“全國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全國食用菌先進生產者”、“全國科技標兵”、“河南省首屆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勞動模范”、“市縣兩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榮譽達50多項。
說這里是“百菌園”,因為“世紀香”公司是中原地區最大的白靈菇、杏鮑菇生產基地和木耳、雞腿菇、雙孢蘑菇的集散地。當你走進基地,你會看到日光溫室生產的白靈菇潔白園整;秸稈栽培的雞腿菇萬頭簇涌;立體吊袋生產的木耳層層疊疊;地垅栽植的阿魏菇陽春白雪;大棚生產的靈芝金盤祥瑞;床架立體種植的銀耳棉桃吐蕊……還有那金針菇、白靈菇、杏鮑菇、花菇、平菇、草菇、雙孢蘑菇等,一個個撐起各樣花傘,無拘無束地競相作歌起舞。好一個百菌滿園,讓你留戀忘返。
說這里菌香四溢,是因為公司對廣大生產戶開展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廣納著遍布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30多萬名食用菌學員;連結著周圍30多個食用菌生產專業村以及遍布全國各地的5萬多個種植戶,下掛著13個年產千噸香菇、白靈菇、金針菇、靈芝等食用菌的生產基地。公司年可供應6000噸白靈菇、800噸黃背木耳、300噸杏鮑菇、200噸茶樹菇、200噸猴頭、300噸靈芝、800噸金針菇以及各種“百珍”牌的食用菌鮮菇、干品、鹽漬品、罐頭和各種深加工產品。2003年,公司出口創匯85萬美元。
也許,這些數字太枯燥,也許,這些羅列太抽象。那么,就讓我們走近李彥增,走近他的“世紀香”,進一步認識這位年輕的高級農藝師,細細品味這個菌香四溢的地方。
有的人一遇到生活的沙漠,就懷疑生命的綠洲,李彥增說,生活永遠不會一帆風順,只有用執著這根焊條,才能把理想和現實焊牢。
1962年8月,正是國家經歷三年困難的末期,在許昌縣長村張鄉干戈李村,李彥增這個中國農民的兒子誕生了。彥增自小就聰明好學,是全家人的希望。然而,1982年,李彥增高考未中,名落孫山了,他閉門思索。1984年春,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央農業廣播學校”這所沒有圍墻的學校,他立志要用科學技術把父老鄉親堆積如山的秸草都用作種植食用菌的原料,生產出號稱上帝食品的食用菌來。
為了獲得種植技術,他瞞著家人帶上禮品,只身到河北省清河縣食用菌廠求教,誰知一句“我廠謝絕參觀學習!”他東挪西借了100元錢,買來菌種,又來回4天從百里之外的扶溝徒步拉回一車棉籽殼,開始了他的創業之旅。可是一連3次的種植實驗都以失敗而告終,冷嘲熱諷并沒使彥增止步不前。
1985年秋天,他歷盡艱辛開始了又一次的平菇種植試驗
白天,他在菌棚里對菌料調溫、消毒、噴水、通風、增光,每道工序,每個環節,他都精心制作,仔細記錄。
幾番起伏幾番奮爭后,料面終于長出了小小的菇蕾,最后,還長出了5株各達40公斤左右的大平菇。“成功了!我成功了!”李彥增淚流滿面地喊著,這是喜悅的淚,這是幸福的淚。
“李彥增種蘑菇成功了。”村里人爭相傳誦著,這在傳統意識濃重的農村,無異是一條特大新聞,棉殼籽里長出這種稀罕物,可真是一樁奇事。這次種植,下料2500公斤,采收鮮菇1800公斤,獲純利1600多元,不僅還清了借款,還有千余元的盈余。可別小看這上千元的收入,這可是當時每個農民年收入的5倍呀!
到這一年年底,李彥增已完全掌握了食用菌制種及10余種蘑菇的種植技術。到1987年,兩年光景,李彥增帶領全家從事食用菌生產,年收入上萬元。共青團許昌市委授予他“科學致富狀元”稱號。就這樣,李彥增成了許昌遠近聞名的“蘑菇狀元”。后來,李彥增還以其優秀的業績先后被選為許昌市真菌學會副理事長、河南省食用菌協會理事。
勤勞的人,愿欣賞春花的美麗。李彥增說,他更愛把甘甜的秋實與人分享
李彥增成功了。
彥增不顧家人反對,帶著菌種走進了本村10多個困難戶中傳授技術。接著,長村張、長村劉、高莊、寇莊、三橋等村50多家農戶經他幫助也搞起了食用菌生產。
很快,“活雷鋒”成了李彥增的代名詞,成群結隊的學者找到李彥增,他總是有求必應。
李彥增的名字越傳越遠。
成百封信,從東北平原,從山東半島,從黃河兩岸飛來,帶著渴求的咨詢,帶著真切的渴望。
1988年,沙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在媒體上了解到李彥增的事跡后,就通過有關渠道欲聘請他到沙特從事食用菌生產,月薪500美元。這樣的待遇在當時對于一個農民來說,無疑是天上掉下來一個金娃娃,但李彥增又一次拒絕了,于是人們紛紛說李彥增是個“不知道撈鈔票的傻子”。
這一年,縣里為了大力推廣食用菌種植技術,實施富民工程,決定成立食用菌研究所,聘任彥增為所長,工資加上補貼120元,他二話沒說,卷起行李就去所里上了班。為了開展工作,彥增將家里價值5000多元的菌種、器械無償投入所里。為了搞好區域試驗,彥增帶領全所同志頂嚴寒、冒酷暑,用一年時間開發了一個面積1600平方米的真菌試驗廠,并擠出業余時間進行技術培訓。過度的勞累和無規律的粗茶淡飯使彥增患上了胃炎、關節炎,身體明顯消瘦下來。
“彥增你到底圖個啥呀?你賠錢物還不中,還要將你也賠進去?”滿臉皺紋已直不起腰的母親看著兒子那消瘦的身驅淚流滿面。
為了讓鄉親們盡快富起來,多年來,李彥增不但把自己的原料配比法、酸堿度和溫度調節法一一授人,而且還把自己投入10萬余元研究成功的補氧法和立體覆料技術都毫不保留地推廣全縣乃至更遠的地方。有人統計,10多年來,他免費發放的技術手冊達6萬余份,加上免費送人的菌種和免費培訓,他至少短收30萬元以上,而李彥增也有一筆帳,到2003年底,僅許昌縣就發展食用菌種植戶2萬多戶,產值達2.2億元,30萬換2.2億元,又有誰說不值呢?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李彥增深有體會,他比喻說,技術是騰飛的翅膀,技術人才是翅膀上的羽毛,羽毛愈豐,翅膀愈硬。
還是在1988年成立許昌縣食用菌研究所的時候,身為所長的李彥增就根據食用菌種植科技含量高的特點,把振興食用菌產業的希望放在科技上,因此,多年來,他和他的伙伴們以大力開發和引進先進科技成果、廣泛開展多種形式學術交流、積極組織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深入開展全程服務的技術承包為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的“四重奏”從而“奏”出了科技興菌的最強音。
——大力開發和引進先進科技成果。
多年來,李彥增和他的公司先后和中國科學院、河南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河南省農科院土肥所、許昌市科委工農業項目科、河南省食用菌協會、許昌市真菌協會等單位聯合承擔的科研項目達19項,在李彥增的全面主持下,通過600多次的實驗研究,研究出“代用料立體栽培香菇新技術” 、“無公害食用菌周年代料栽培新技術”、“木耳吊袋高產栽培技術”等18項具國內先進技術水平的食用菌優質高產穩產新技術,先后榮獲河南省科技成果獎13項。
另外,其食用菌高產穩產及產業化配套新技術《補氧法立體化袋栽平菇》、《代料栽培木耳高產新技術》、《無糞麥秸栽培雙胞蘑菇》等被評為聯合國TLRS系統中國分部“科技發明之星”獎。他選育出的4個代用料香菇生產新配方和與中科院大業技術開發公司、河南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省農科院土肥研究所等單位協作選育出的代料生產食用菌8個新品種,以及攻克的10項關鍵性技術,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多名食用菌專家的一致好評。同時,李彥增和他的公司還從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引進先進的食用菌科技成果6項,并積極地推廣到公司下屬的食用菌種植戶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
以始終站在科學前沿,把握最新科技動態,擴大世紀香的影響,驗證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為指導思想,李彥增十分重視學術交流活動,他先后撰寫了60多篇學術論文在《中國科技畫報》、《食用菌》雜志、《河南科技》、《食用菌市場》雜志等報刊上發表,不僅如此,李彥增還代表許昌縣世紀香食用菌開發公司積極參加一系列的學術報告會、研討會,交流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虛心求教中增長才干,豐富知識。
1999年5月,李彥增參加了由國際菇類主席張樹庭教授在鄭州舉辦的全球食用菌生產報告會。會議期間,他向張樹庭教授介紹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張樹庭教授十分高興地與這位食用菌界的后起之秀合影留念。
2004年撰寫的“無公害食用菌周年代料栽培技術開發研究”、“充分發揮協會組織作用使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先后發表在《食用菌市場》雜志上。
在積極走出去的同時,李彥增利用業余時間編著出版的11萬余字的《金針菇優質高產栽培新技術》和8.8萬字的《草菇優質高產栽培新技術》兩部專著已在中原農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同時,他還編寫印發了10余種8萬余套食用菌栽培技術資料。目前,他的《香菇優質高產栽培新技術》、《金針菇規模化栽培》等兩部專著已在河南科技出版社進入二校,不久,將會與廣大食用菌種植戶見面。
——積極組織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
1996年6月,許昌縣委、縣政府為了大力推廣食用菌生產技術,組織成立了許昌縣世紀香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并任命李彥增為總經理。
為了使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讓更多的群眾走上致富路,公司自籌資金180多萬元,按照省級技術培訓的規格要求,自行設計建造了面積達1000余平方米的食用菌培訓學校和食用菌實習基地。
以此為依托,幾年來公司已舉辦食用菌技術培訓班398期,學員達30多萬人,遍布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印發了13種技術資料8萬多套。85%以上的學員都掌握了8種以上的食用菌栽培技術,僅許昌就有11360人成了食用菌科技示范戶,并成為當地農村星火帶頭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他們已帶動2萬多戶從事食用菌生產,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2002年6月5日國家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在省農業廳廳長王春生、市領導劉春良、毛萬春等省市縣主要領導的陪同下參觀了公司的食用菌培訓基地、食用菌學校圖書館、菌種生產基地和食用菌實習廠,張部長在食用菌出菇棚看到1畝秸稈生產食用菌產值達千元時連連叫好,緊緊拉住李彥增的手說:“你們為秸稈綜合利用、增加農民收入闖出了一條路子,我代表農民朋友感謝你。”
——深入開展全程服務的技術承包。
加速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加快了產業化的發展步伐。“世紀香”先后接待來訪者16萬多人次,技術咨詢26.8萬多人次,對5萬余戶菇農進行技術承包,為千余戶菇農挽回經濟損失1180多萬元,使5萬余戶農民靠種植食用菌走上致富路,涌現出了80余個年產值達2萬多元的種植戶,30多個專業村,村村收入突破30萬元。到目前為止,僅許昌縣發展種戶2.2萬多戶,年產各種食用菌2.8萬噸,產值2.2億元,累計社會效益8億元。
為了讓菌香“飄”得更遠,1999年9月,結合中國食用菌協會提出的南菇北移戰略構架,在中科院的宏觀指導下,李彥增親自率領許昌世紀香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的25名技術人員承包了山西省千噸夏花菇生產基地的創建。該基地占地200畝,投資600多萬元,建造日光溫棚近百個,接種香菇近百萬袋,在他和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下,百萬袋香菇種植成功率達99.8%。中科院于2000年7月在基地召開了“北方食用菌生產現場會”。中科院梁枝榮博士、省菌協李長喜研究員等專家視察后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高興地說:“該項目已創造了兩個全國第一:規模化生產成功率全國第一,夏花菇基地規模全國第一。”
2000年,李彥增又派出13名技術人員分別到黑龍江安達市、河北省張家口市、石家莊市等地先后開發了反季節雙孢蘑菇、花菇生產基地。
2001年,李彥增在許昌市許繁路魏南農資批發市場新征土地5000多平方米,新增加投資380多萬元,建成了河南省最大的食用菌科研生產培訓基地,并創建了3個食用菌菌種廠、2個食用菌加工廠,一個菌袋廠,3個原材料加工廠。公司承諾:在產前,對種植戶代購各種原材料、供應各級各類優質食用菌種、開展技術培訓;在產中,進行技術指導、技術承包,因技術問題使菇農達不到理想收入,賠償其經濟損失;在產后,回收和加工各類食用菌產品。世紀香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從此走上了集科研、培訓、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民營科技開發型企業的發展之路。目前,公司共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資產總值3336萬元,擁有各類技術職員58人,采用“公司+農戶+基地”的運行機制,在全國發展食用菌種植戶5萬多戶、建立大型生產基地13個,先后和39家中外客商建立了供銷關系,和8家客商簽訂了供銷合同,吸引4家客戶常駐許昌產地驗質、包裝、銷售,為規模化生產和實施食用菌產業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佐拉說,生活的路一旦選定,就要勇敢地走下去,決不回頭。李彥增說,樂于創造的人好比射線,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李彥增干事業不是小打小鬧,更不是見好就收。他認為,河南是典型的農業大省,各種農副產品下腳料如棉籽殼、玉米芯、作物秸稈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況且許昌縣交通便利,通訊設施完善,氣候四季分明,生態環境適宜多種食用菌繁殖,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和人文區位優勢,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潛力巨大。
為此,李彥增按照市縣領導提出的“建設一個基地,形成一個市場,振興一個產業,爭取出口自營權,謀求更大發展”的要求,以建設許昌食用菌科技園區為又一個起點,從而拉開了他新一輪的創業序幕:
——2004年4月17日,許昌市許繁路與外環路交叉處,彩球高懸,鑼鼓震天,許昌縣世紀香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精深加工基地開工了。該項目由世紀香公司與廣東省港海食品廠等3家企業合資建設,總投資21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060萬元。一期工程占地30畝,建筑面積5800平方米,新建食用菌全控溫棚10個,可對15種珍稀食用菌進行示范種植,新建300平方米的食用菌保鮮貯藏庫2個,年循環冷藏保鮮食用菌產品6000噸以上,新建食用菌深加工生產線2條,年加工食用菌產品4000噸以上,可解決3萬戶菇農食用菌產品市場銷售問題,進一步推動了農產品的轉化升級,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二期工程將建設食用菌產品質量檢測中心1個,每年可對10000噸以上的食用菌產品進行檢測,使產品達到國際認證的CAS標準,解決市場準入問題,創造世紀香知名品牌,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建設食用菌干品和精品加工車間各一座,進一步增加其附加值;建設綜合辦公樓一座,在技術開發研究、信息發布、技術交流等方面提高綜合服務能力。計劃一期工程年底完工,二期工程明年交付使用。
——計劃在2—3年內在園區建成許昌珍稀食用菌生產及出口基地。該項目計劃總投資2389萬元。
——計劃用5年左右的時間,建成中原食用菌批發交易市場。目前,該項目已列入河南省“十五”規劃中。市場總占地150畝。擬建標準門面600間,交易大廳6座,總營業面積30000平方米,該市場建成后,將解決許昌及周邊各省市的食用菌產品銷售難問題,每年帶動60000個以上的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可安排閑散勞力20萬人以上,年產值可達6億元,其帶動輻射的社會效益不可估量。
雄風乍起,云帆高懸。站在事業的起點上,李彥增和他的世紀香猶如一條數學坐標射線,向著未來發展、再發展……“世紀香”溢出的那迷人的“百珍”菌香會“凝”得更濃、“飄”得更遠。
編輯:黑子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