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敘永縣水尾鎮竹林面積28萬畝,有竹種40余種,以竹林為主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1%。
鄔高蘭蹲在竹林里察看菌子長勢。杜杰/攝
去年11月,敘永縣鄔高林下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鄔高蘭在竹林里施“蘑”法,測試新的生產線——在投放的菌種上鋪上了竹屑,還把有營養成分的菌料移植到竹林地里,讓土壤更加肥沃、蓬松、增加透氣性的同時,還能改善土壤吃水和保濕的能力。
鄔高蘭介紹,目前,平均每天能收獲3噸左右的大球蓋菇。“新生產線”可以年產200噸食用菌脆。
大球蓋菇。郭慧琳/攝
什么是食用菌脆?在合作社看到,清洗池里,胖嘟嘟的大球蓋菇不停翻滾,身上的泥巴一點點被洗去,再經過低溫脫水處理,原本新鮮飽滿的大球蓋菇搖身一變成了口感酥脆的食用菌脆。
鄔高蘭如何讓竹林里變“蘑”術?源于優勢,也有偶然,更在堅持:14年前,鄔高蘭和丈夫回到老家水尾鎮,準備創業的夫妻倆,開始琢磨著如何利用豐富的竹林資源做點什么。
一次偶然的機會,鄔高蘭結識了四川農業大學菌菇方面的教授同鄉,談起林下菌種植,兩人一拍即合。由于缺乏技術、選種不良、沒有經驗,鄔高蘭通過認識的大學老師到西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大學“取經”。一頭扎進了變“蘑”術的海洋里,觀察菌絲、選育菌種、培養菌株……
后來,學有所成的鄔高蘭成立敘永縣稼桔土特產有限公司和敘永縣鄔高林下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社+村資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推廣竹下菌規模化種植,形成專合社提供菌種、技術、產品回收、統一包裝銷售的產業發展模式。
菌種培育基地。杜杰/攝
“根據本地氣候和土壤條件,我們鉆研出純天然的蘑菇栽種和管理方式,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用除草,蘑菇在林下自然生長。”鄔高蘭介紹,目前已培育出大球蓋菇、毛木耳、羊肚菌、黑皮雞樅、竹蓀、紫云等20多個食用菌品種,其菌種在全縣十多個鄉鎮廣泛種植。
去年,鄔高林下種植專業合作社被敘永縣認定為縣級“天府森林糧庫”現代產業園區。據了解,在四川農業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專家指導下,合作社依托周邊農戶和多年的大膽試驗探索,打造出“竹下是菌,菌上是竹”的立體空間利用模式5000余畝,通過土地入股、勞務收益和年底分紅等方式,實現年生產鮮菇3000噸,干菇45噸,年銷售收入超過800萬元。(來源:川觀新聞 瀘州觀察 敘永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