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7-11-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江蘇省射陽縣人民政府
江蘇省射陽縣地處蘇北平原中部,東瀕黃海。全縣土地面積2795平方公里,為江蘇省第一大縣,海岸線長103公里,人口105萬,下轄19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省級外向型農業開發區,境內有4個省屬農鹽場,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和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射陽地域廣袤,物產豐饒,氣候溫和,交通便捷,為食用菌產業發展帶來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多年以來,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堅持走特色農業發展之路,緊抓品種、技術、質量、市場、服務五個關鍵,落實有效措施,使食用菌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先后獲得“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縣”、“全國食用菌行業商品基地縣”、“中國果菜十強縣”、“中國特產之鄉先進單位”等稱號,正在申報“中國平菇之鄉。”現將射陽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情況匯報如下:
一、歷史沿革
射陽縣食用菌栽培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起步,已有近50年的歷史,品種以平菇為主,香菇、金針菇、草菇、蘑菇等為輔。目前食用菌產業已發展成為射陽縣農業十大特色產業之一,2003年,平菇產量達18萬噸,列全國縣級之首,創產值4億元。
該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探索試培階段。從上世紀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由供銷部門作為副業項目進行試驗栽培,這個階段由于科技力量薄弱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度培工作一度被擱置。直到80年代中期(1984年),在政府部門的直接組織和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下,試驗栽培工作才又重新起步。二是技術成熟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栽培技術呈現曲線波浪式發展,由平地栽培發展到半地下堆積法栽培,由瓶栽發燕尾服到袋栽,由熟料栽培發展到生料栽培等,技術不斷成熟,生產初具規模。三是快速發展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年投料量由最初的5萬多噸發展到2003年的15萬噸,料菇產出比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1∶0.8-1.0變為如今的1∶1.8-2.0,年產量由5萬噸發展到2003年的18萬噸,年產值由1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4億元,年獲純利從0.3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1.8億元。
二、現狀特點
經過多年的發展,食用菌產業已逐步成為射陽縣農業經濟的一項支柱產業的朝陽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骨干項目之一。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布局區域化。我縣食用菌生產在區域布局上,以西北部地區的通洋、阜余、千秋三鎮為主,其產量占全縣總產量的85%以上。通洋鎮文明村1108個農戶中有近900戶直接從事食用菌生產;阜余鎮宏豐村從最初的2戶開始試種,發展到目前的422戶大規模栽培,占全村農戶總數的40%以上;千秋鎮濱南村1組、沙港村5組近兩年食用菌栽培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零星散戶到成片連戶,規模越做越大,名聲越做越響。
2、生產規模化。在生產規模上,原每戶最多投料2-3噸,而現在,大多數育菇投料都在10噸以上,投料最多的戶超過60噸。如通洋鎮文明村育菇戶戴香生,2003年在山東青島一次性投料63噸,當年獲純利15萬元。
3、品種多樣化。食用菌栽培以平菇為主,其他品種也得到迅速發展,如縣農業科海陸空研究所食用菌栽培基地培育的香菇,海通鎮射南村、合德鎮中心村菇農培育的金針菇,特庸鎮民生村菇農培育的蘑菇,興橋鎮北莊村菇農培育的草菇等,滿足了市場消費多樣化的需求。其他如靈芝、猴頭菇、雞腿菇等珍稀品種也都已試種成功。2002年,立谷食用菌研究所生產的靈芝,在江蘇省農產品展覽會上獨樹一幟、獲得好評。
三、產業優勢
在一定程度上講,射陽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為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找到了一條有效的途徑。食用菌產業已成為我縣農村經濟中極具活力的增長亮點。
1、土地利用在外。食用菌栽培95%以上不在本地,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城市的城鄉結合部,每年8、9月份菇農外出高蜂期,一輛輛滿載菌種和菇料的卡車綿延數時,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而且平菇栽培占地可大可小,建棚可簡可繁,不拘一格,可充分利用邊角地、廢地、林隙地、閑置地等,每投料15噸,僅需占地1畝。這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多田少的壓力,也使食用菌栽培便于打“游擊戰”和“陣地戰”。
2、市場銷售在外。食用菌鮮品不耐運輸,保質期短,一般是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具有投入少、見效快、風險小、效益高、靈活性大的優勢。菇農遍布長三角乃至安徽、山東等地的120多個大中城市效區,平菇產品在當地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
3、勞動力轉移在外。農業致富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就是勞動力資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農活一般是半年忙半年閑,每天冬季,農民基本上沒有農活干,勞動力資源白白浪費。而平菇生產恰好是在冬季,可以變冬閑為冬忙,具有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地爭肥的獨特的生態優勢。外出育菇的農戶常年在1萬戶以上,可以轉移2萬余名農村富余勞動力。
四、主要做法
1、革新品種。品種好壞是影響產量與質量好壞的主要因素。平菇品種從:“中疏10#”、“佛羅里達”等低檔品種,逐步革新到“興農1#、20#”、“江都1#”等高產、穩產、抗病、色質好的品種。從單純白色品種發展到灰色、黑色等色質品種。由于品種的改良,產量由原來料菇比1:08-2.0。同時,注重食用菌新品種的引進、堆廣,由平菇一個品種發展到香菇、草菇、金針菇、蘑菇等多品種并舉栽培。
2、創新技術。在生產實踐中,通過技術人員的努力,食用菌栽培技術不斷創新。由平地栽培發展到半地下堆積法栽培,由瓶栽發展到袋栽,由熟料栽培發展到生料栽培,由純手工勞動發展到機械裝袋,由固體菌種發展到液體菌種栽培等。通過技術創新,有力地促進了全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3、提高質量。為保證食用菌的天然品質,達到有機食品的標準要求,我們參照國家行業標準,先后制訂了平菇、金針菇等標準化技術操作規程,建立質量監督體系,做到嚴把“三關”。一是把好菌種關。加強對菌種的生產經營監管,嚴格控制劣質菌種流入市場。二是把好生產關。嚴格按照標準要求組織生產,從品種選擇、用水、病蟲害防治都按照標準化生產的有關規程進行操作。做到統一菌種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病蟲害防治時間,統一防治藥劑標準,并對標準化生產的育菇戶建立產銷檔案。三是把好銷售關。加強對產品質量的定期、不定期檢測,對偽劣、超標、冒牌產品嚴打重罰,營造公平、合理、誠信的市場環境,不斷增強經營者的質量意識。
4、開拓市場。樹立“流通引導生產”的理念,加速拓展國內外市場,搶抓市場占有份額,構筑大商貿、大流通格局。一是廣辟銷售渠道。在長三角地區乃至安徽、山東、河北等地的120多個大中城市建立營銷窗口1000多個。通過經貿洽淡、商品展銷等方式,擴大銷售市場,達到年產20萬噸平菇無一結壓,產品占據長三角地區市場的絕對份額。二是培育經紀人群體。大力培育市場中介組織,以專業戶為主體,在120多個大中城市的農貿市場建立超銷窗口,發展菇品營銷經紀人1300多人。通過這些經紀人,將射陽食用菌產品當日直銷到廣大消費者餐桌上。三是挺進國際市場。充分利用經貿洽談的機會與美國DND公司先后建立平菇加工、購銷關系,我縣平菇產品將大舉進軍國際市場。
5、優化服和。在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堅持走試驗、示范、推廣、服務的路子,使食用菌產業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是政府促動。首先,制訂規劃。政府將食用菌產業發展列入特色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并付諸實施,集中產區,形成區域化布局。目前,已形成通洋、千秋、阜余等三個鎮的食用菌主產區,產量占全縣的85%。其次,建立義務幫扶隊。在食用菌主產區以村為單位,組織黨員、青年、婦女、民兵建立義務幫扶隊,日常為外出育菇戶搞好治安聯防;農忙時突擊為外出育菇戶搞好收種;對外出育菇戶子女上學照料困難的提供幫助等,切實解決菇農的后顧之憂。第三,對本地的食用菌栽培用地給予優惠,使用優先,不收任何費用等。二是行業帶動。射陽縣于1996年在江蘇省先成立縣級食用菌協會,作為政府聯系菇農的紐帶,遵循“民辦民管”的原則,按照協會章程運作,履行“服務、維權、自律、發展”的職能,充分發揮信息充分發揮信息引導,技術示范,市場開拓、行業服務、行業自律作用,有力帶動了全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至目前,協會會員已發展到1萬多人,網絡遍布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郊區。協會已真正成為全縣食用菌產業的生產指導、技術服務、生產資料保障和信息傳遞中心。三是組織推動。1、典型宣傳。注重培育食用菌生產大戶典型,通過典型宣傳,形成了大戶帶小戶,老戶帶新戶,富戶帶貧戶共同發展的格局,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從事食用菌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政策激勵。對食用菌生產規模戶,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有的還作為“雙強”型干部進入村級領導班子;有的被聘為協會理事,讓他們充分發揮才干。對外出育菇大戶,由縣領導組成慰問團進行實地慰問,并對銷量大、重量好、信譽高的食用菌直銷窗口,授予“射陽縣放心農產品銷售窗品”牌匾,極大地激發了外出菇農創富。
編輯:黑子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