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7-11-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壯大產業集群 振興縣域經濟
——浙江省常山縣食用菌科技示范園區內在運行機制剖析 常山縣食用菌辦公室 黃良水
編者按:浙江省常山縣食用菌科技示范園區借用工業的理念,以食用菌栽培、加工、市場為核心,以大力引進農業高新技術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為重點,走食用菌產業化集聚之路,建立“產業化集聚、專業化分工”的運作機制,改造傳統食用菌運作方式,探索食用菌的產前、產中、產后產業鏈的配套發展和組織方式,形成產供銷、貿工農、產學研一體化的產業龍頭,帶動一大批專業戶發展食用菌生產,并迅速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塊狀經濟,為我國食用菌產業化和食用菌精深加工提供了一種新型模式。
浙江省常山縣食用菌科技示范園區始建于2001年3月,園區以食用菌栽培、加工、市場為核心,以大力引進農業高新技術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為重點,走食用菌產業化集聚之路,加快食用菌科技成果轉化,改造傳統食用菌運作方式,發展現代設施化農業,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鏈,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農業現代化樹立了樣板和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一、園區建立的誘導因素
食用菌具有獨特的風味、豐富的營養和特殊的療效,已經成為老百姓“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我國加入WTO后,給食用菌出口創匯帶來新的契機,市場前景廣闊。
然而,我縣食用菌生產“低、小、散”,品種單一,專業化生產滯后、產業化水平不高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難以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民分散種植,組織化程度低。全縣食用菌4500萬瓶袋、6000多戶菇農零星分布在18個鄉鎮。這種千家萬戶“小而散”的生產方式,農戶直接參與市場競爭機會少,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產品“賣難”、“賣虧”現象時有發生。二是企業實力不足,帶動力不強。現有的企業規模小,輻射面不廣,“龍頭”作用不明顯,與農民利益銜接不緊密。加工檔次低,產品附加值低。三是技術力量薄弱,裝備水平低下。科技人才嚴重缺乏,在崗專業人員非常少;科技經費投入不足,技術裝備水平仍然停留在上個世紀90年代。四是產品質量總體水平不高。標準化生產滯后,使產品質量總體水平不高。多數產品難過“綠色”關,不能出口創匯,產品外向度低。五是品種單一與市場多樣化不相適應。盡管我縣食用菌品種豐富,但有些產品總量不多,特別是珍稀品種沒有形成規模,開發速度不快,金針菇一統“天下”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六是企業品牌多而檔次低。企業品牌意識提高了,一家企業有一個牌子,但沒有知名品牌。
于是,我們借用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像創辦工業園區一樣辦食用菌園區,發揮園區“蓄水池”作用,吸引企業、信息、人才、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向園區集聚,形成產業集群,走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道路。
二、園區運行的主要做法
1、依靠科技創新,提升了食用菌產業水平。
我們以園區為科技創新的平臺,先后在園區實施了國家級星火項目計劃《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省級農業豐收計劃項目《金針菇高產栽培技術推廣》、省級農業標準化推廣實施項目《無公害秀珍菇標準化推廣實施示范》、省級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項目《秀珍菇產業化基地建設》及市、縣級等十余項研究推廣項目,引進推廣了秀珍菇、高溫蘑菇、茶樹菇等十余個珍稀食用菌品種,使全縣食用菌生產的品種達十多個。特別是2002年我們引進并推廣了秀珍菇生產,全縣發展秀珍菇800多萬袋,為農民增收800多萬元,使該品種在我縣形成了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目前園區已建成實驗大樓1600m2、菌種生產車間1000m2、周年工廠化生產大棚1000m2,用于品種研究、菌種生產和栽培示范,形成了食用菌種苗引繁基地。
2、以標準化生產為抓手,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安全。
一是建立了食用菌標準化體系。按照技術先進、符合市場需求和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要求,建立起包括栽培技術、加工包裝、儲藏運輸等環節的質量標準體系,使食用菌生產、加工、流通的各環節都有統一標準和技術規范。我縣先后制訂了《高溫蘑菇縣級地方標準規范》、《無公害猴頭菇》浙江省地方標準和《無公害秀珍菇》浙江省地方標準。二是從生產領域、栽培環節抓起,實行無公害生產。我們把推進食用菌標準化進程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件大實事來抓,轉變了觀念,加大食用菌生產環境和源頭的凈化,嚴格控制生產過程,嚴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添加或使用有害有毒投入品,做到以標準為基礎,以生產過程為主體,以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為關鍵,以質量檢測為手段,確保食用菌“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
3、以設施化栽培為手段,全面推進了工業化進程。
采用現代工業設施和人工模擬食用菌的生態環境技術,實現生產操作機械化,生長環境智能化,鮮菇生產周年化,產品質量標準化,進一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品質。在園區規劃時我們就把工廠化生產作為建設的重點,多次組織人員到上海浦東天廚菇業有限公司等工廠化企業考察。金針菇工廠化生產,從裝瓶裝袋、滅菌接種到搔菌挖瓶均采用機械化操作手段,智能化控制生長環境,實現了鮮菇生產周年化,產品質量標準化。2003年上半年我們設計并建造了機械化操作、智能化控制的周年生產菇棚1000m2,周年生產金針菇、蟹味菇,成為園區建設的一個亮點。
4、以技術培訓為載體,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
為了把技術盡快輻射到農村,我們主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快技術推廣。一是集中培訓。我們先后舉辦了《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班》、《秀珍菇高產栽培技術培訓班》、《菌類園藝工職業技能培訓班》等80余次,培訓人員2200余人;編寫了《猴頭菇金針菇秀珍菇高產栽培技術》農業適用技術培訓教材5000余冊;與浙江電視臺聯合拍攝《常山食用菌標準化栽培技術科教系列片》,制作VCD碟片2000片;印發茶樹菇、白靈菇等栽培技術資料18000余份。二是就地咨詢。菇農一旦有技術、市場信息等方面的困難,隨時可以找到相關人員咨詢。三是上門指導。在新品種、新技術時,食用菌技術輔導員走鄉竄戶,手把手教會菇農種菇。四是建立農技110信息服務中心,及時發布食用菌相關信息。
5、以園區企業為示范典型,帶動全縣基地建設。
我們根據全縣食用菌生產實際情況,緊緊圍繞猴頭菇、金針菇、秀珍菇等特色品種,加快發展步伐,形成了一批新的專業生產區。白石鎮小白石村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投資100余萬元,建起了占地20畝“白石食用菌園區”;寶新果蔬菌有限公司建成了占地52畝的“浙西食用菌生態園”;新昌鄉黃塘村在村支書廖紅俊的帶領下自籌50多萬元,建起了占地35畝的新昌食用菌園區。何家、湖東一帶食用菌主產區的菇農更是積極主動,自發地搭菇棚建基地。
6、以栽培、加工并舉,拓展了國內、國際市場。
以無公害食用菌基地建設和食用菌精深加工并舉發展,拓展國內、國際市場等關鍵產業環節為目標,實施食用菌精深加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使園區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縣碧盛食品有限公司入駐園區后通過技改,公司占地面積從3000m2擴大到23000m2,固定資產從280萬元擴大到680萬元,同時該公司“年產6000噸猴頭菇、金針菇栽培加工及外貿出口”項目已被縣發展計劃局批準立項。縣石龍食品有限公司入駐園區后不僅把近200噸鹽漬猴頭菇和猴頭干品銷往臺灣與日本,而且還抓住商機,投資100余萬元,增添了設施設備,栽培秀珍菇300多萬袋。縣食用菌研究所入駐園區后,也從原來的3萬元注冊資金發展到擁有500余萬元固定資產,占地46.9畝,具有一定實力的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縣綠爾康食品食品有限公司落戶園區,一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栽培基地,生產金針菇、秀珍菇,另一方面與芳村、芙蓉一帶菇農簽訂鮮菇購銷協議,組織原料加工罐頭和鹽漬品,實現了“企業+基地+農戶”的緊密結合。
7、立足“綠色、生態”,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食用菌生產具有“點草成金、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無廢生產”的產業特點,以食用菌為主導的白色農業產業正成為新型效益農業的生力軍。園區主要是利用農、林、副產品下腳料栽培食用菌,然而隨著食用菌集中規模化生產的增加,生產下腳料——菌渣的適時處理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廢菌渣如不及時處理,勢必占據場地,污染環境。因此,我們投資200多萬元建設了一個年產5000噸的“碧盛生態肥料有限公司”,利用廢菌渣接入“高溫細菌”進行生物發酵,生產胡柚專用肥、蔬菜專用肥,提供給農民。農民又通過增施有機生物肥培肥地力,并選擇適宜的生態環境栽培農作物,實現了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
三、園區運行的主要成效
按照“突出核心、示范全縣、整體推進、輻射周邊”的建設思路,食用菌園區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建設規模已達到150畝,建標準化菇房30000多平方米。園區產供銷一體化、技工貿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已初具雛型。
2002年7月,我們在園區開始實施國家級星火項目計劃《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建設》項目,11月份,食用菌科技示范園區被省農業廳列入浙江省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又被衢州市政府授予“綠色特色農業生態示范園?穴場?雪”,2003年,被省農業廳授予“浙江省無公害基地”,被省科協授予“省級科普示范基地”。“常山江”牌食用菌被認定為“衢州綠色農產品”。“常山江”牌秀珍菇先后被認定為“衢州名牌產品”、“浙江省綠色<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