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7-11-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清河村位于吉林省集安市清河鎮,南距集安60公里,北距通化42公里,303國道貫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清河村現有土地1560畝, 2006年,發展食用菌100萬袋,其中香菇80萬袋,總產量400噸,種菇戶人均增收970元。
今年的收獲季節,對于集安市清河鎮清河村的農民來說,是一個無比快樂的日子,他們種植的香菇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他們的夢想終于實現了。
談到清河村農民的“香菇”夢,還要從清河村委班子成員、居民組長的一次外出參觀考察說起。
上個世紀70年代初,清河村便開始種植和加工人參,經過20多年的積累,村級收入和公益事業都有了較大發展。然而,從2000年開始,隨著國家林業政策調整,可用于發展人參的林地越來越少了,他們便開始尋求新的產業。
幾年來,他們辦過塑料管加工廠,但因市場問題,停辦了;在山東租地種過西洋參,但也因市場問題,規模逐年縮小。到底干點啥?他們邊思考,邊考察學習。從那時起,村委會每年都要組織班子成員、居民組長外出參觀、考察兩三次,先后去過遼寧、河北、福建、浙江、山東等十幾個省。
2003年5月,去河北平泉縣考察的路上,一個漂亮的村莊吸引了他們。只見村里房子新、路上車輛多、村民穿的好,他們斷定這是一個富裕村。四周觀望卻發現村里沒有廠房,遍地都是塑料大棚。他們好奇地停下車,走進大棚,一進去,終于弄清楚了,這個村種植的是香菇,已經四五年了,當地農民說:“我們種的是反季香菇,南方氣溫高的時候種不了香菇,我們的香菇就上市了,賣的價格比南方還好。”聽完介紹,他們的眼睛亮了:集安市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濕潤,種植反季節香菇比河北平泉縣更有優勢,只要技術可靠,發展香菇產業大有希望。就這樣,清河村人的心里有了一個發展香菇產業的夢想。
村委班子說干就干。2003年7月,他們開始運作,成立了食用菌廠,決定先由村里做示范,成功后再推廣。
兩個月后,廠房建成了,從河北聘請的技術員也到位了。又一個月后,年產5萬袋的機械設備安裝完畢。萬事俱備,清河村人開始了追夢的旅程。進原料、買菌種、裝袋、保溫、滅菌……全村干的熱熱鬧鬧。5月份應該是出菇的季節,然而,由于技術和其他一些原因,他們的香菇卻像遇旱的種子一樣,怎么也發不出芽來,等發出來了,質量也不好。出菇率低就意味著效益低,意味著沒有市場。這時,聘請的技術員不辭而別了。于是有的人懷疑了,有的人動搖了,也有人開始退卻了。
怎么辦?村班子成員沒有氣餒,他們堅信這條路沒有走錯。2004年他們三下河南,又高薪聘請了兩名從事香菇研究20多年、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員。還通過村班子無償集資和到銀行抵押貸款的方式,籌措200萬元,解決了資金問題。
2005年7月,他們成立了清河食用菌種植公司,加強了食用菌廠的各項管理工作。同時,特邀吉林農大食用菌專家李玉教授來村指導。公司走上了一條健康發展的軌道。
2006年初,清河村開始大規模種植香菇。村里積極鼓勵、扶持示范戶,使香菇種植從5萬袋發展到80萬袋;從去外地買菌種,到自己生產菌種;村里又投資50萬元,建了900平方米廠房,增加了兩個冷庫,購置了恒溫箱、高溫滅菌柜和抽氧消毒柜,還購置了12壓粒機和4組烘干箱,搞起了深加工。由此,清河村的食用菌產業獲得了飛速發展。
清河村發展香菇,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400多人,其中婦女勞力320人,過去,圍著鍋臺轉的婦女,除了幫著種地外,有時打點零工,每年掙800-1000元錢。如今,香菇使他們有了固定收入。從制菌種、生產栽培菌袋,到管理、采菇、賣菇、都特別適宜于婦女勞作。據統計,這320名婦女,平均每人年收入達6000多元。
現在,清河村的香菇已聞名全國,供不應求。今年9月上旬,丹東一家做出口生意的公司,因水災淹了準備出口韓國的香菇菌袋,眼看交貨的日期臨近,急壞了這家公司的老總,便派一名副總經理和一名技術員來清河村求援……發到韓國的1萬清河香菇菌袋,發育良好,受到韓國人的普遍歡迎。
編輯:黑子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