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7-11-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臥龍鎮系原平泉縣沙坨子鄉,位于縣城北9公里,地處冀、遼、蒙三省區交界處,全鎮總面積234.9平方公里,轄22個行政村,251個居民組,總人口30094口人,耕地35484畝,是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大鎮,為解決“三農”問題,鎮黨委、政府牢固樹立“農業富民”思想,立足鎮情,在發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豐富的林木資源,獨特的區位以及小氣候優勢,將食用菌產業確定為農民增收主導產業來抓,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精心構筑以食用菌為主的特色農業新格局,初步形成了兩線一川(101線、平青樂線、石拉哈溝川)的基地發展格局和香菇為主、滑子菇為輔、草腐菌為補充的特色品種發展結構。目前,全鎮8420戶中有6200戶從事食用菌生產。到2004年食用菌總量達到1200萬盤(袋),其中香菇780萬盤(袋),滑子菇390萬盤(袋),雙孢菇、雞腿菇等草腐菌30萬盤(袋),實現總產值60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5%,農民增收3500萬元,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被譽為“中國北方食用菌第一鎮”。
發展經驗:
一是跟蹤服務保技術。由鎮里聘請技術員進村、到組、入戶宣講食用菌栽培技術,分批組織村民到福建、浙江、河南等地參觀學習,解放思想,開拓視野,更新觀念。成立食用菌發展服務中心,對菇農進行產前、產中、產后全程跟蹤服務。今年投資50萬元新建的小廟50畝地栽香菇示范園區,改變了北方過去單一架式生產香菇的栽植模式,填補了中國北方6-9月份高溫不出香菇的空白,實現了栽植模式全新轉變和周年鮮品生產。強化菌種管理,規范菌種生產及銷售檔案,強化售后跟蹤服務。目前,全鎮共有資質菌種生產戶15戶,占全縣菌種生產的50%,菌種遠銷遼寧、內蒙等周邊地區。組建食用菌協會,形成了“公司+協會+農戶”的新型行業運作機制,讓協會在產業調整的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上發揮作用。全鎮建立了15個食用菌協會分會,會員659人,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二是政策促動擴規模。為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制定和出臺了“四優先一減免”優惠政策,即優先解決用地、優先解決水電、優先提供物料供應、優先解決資金扶持、減輕營稅費。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聚集鎮外民間資金,吸引外來人員從事食用菌生產經營達120多人。僅常駐臥龍鎮的福建、浙江等地的收購客戶就有6家。注重加大對食用菌的扶持力度。積極協調信貸部門解決信譽貸款300萬元,解決了全鎮230戶貧困戶生產食用菌資金困難問題,使近200戶貧困戶靠生產食用菌脫貧致富,至今,全鎮8420戶農戶中有6200戶從事食用菌生產,占全鎮總戶數的74%,總量1200萬盤(袋),基地范圍不斷擴大,實現了單戶庭院生產向農田、林田、專業村、專業戶和園區發展,全鎮形成專業村12個,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3個,工廠化生產示范園區1個,下崗職工再就業孵化基地1個。
三是延長產業鏈,打造循環經濟新模式。隨著生產規模、基地范圍不斷擴大,食用菌原輔材料緊缺和賣菇難問題凸顯,政府先后投資96萬元擴建了食用菌物資交易市場,投資200萬元新建保鮮庫26座,庫容5000立方米,籌建烘干廠1座,擴大了食用菌收儲能力和吞吐空間,投資80萬元建食用菌菌袋廠一處,年產菌袋5000萬個,填補了中國北方菌袋生產的空白,為打造食用菌原輔材料集散地奠定了基礎。同時新培養經紀人隊伍80人,使經紀人隊伍總數達到360余人。為實現循環經濟,產業與生態雙贏,黨委、政府堅持產業發展與后備資源儲備同步,結合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積極引導農民參與并栽植速生刺槐為主的退耕還林,近3年來,全鎮共栽植刺槐林10萬畝,為食用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備資源,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協調發展。同時依托項目,延長產業鏈,用項目夯實產業基礎,打造循環經濟。為實現食用菌菌袋、菌渣等廢料的再利用,重點推出了菌糠生產和肥料添加劑、廢舊塑料回收及再造顆粒等項目在網上發布招商,逐步使食用菌產業鏈打造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經濟流程,增強產業發展后勁。
編輯:黑子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