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8-07-1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20世紀初,在我國食用菌產業主要是農民家庭式的小生產,科技含量低,規模小、利潤少。農民種菇一般不將用工計入成本,他們種菇所謂“賺錢”,不過是自己給自己打工,收回自己應得的工錢而已。與荷蘭、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較,顯然我國菇類生產的工業化水平、單位面積產量、商品質量及經濟效益要低幾倍。
近幾年,工廠化生產企業雨后春筍般增加起來,特別是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國內、外市場競爭加劇,發達國家設置新的貿易壁壘(如農殘控制),我國食用菌產業的小農粗放式生產模式受到嚴重挑戰。相關專家指出,過去“我國食用菌生產量的迅速增加是靠擴大生產地區與栽培單位來實現的”。現在“我國食用菌生產必須盡快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換,核心是適度擴大一個經濟獨立核算單位的生產規模”。所謂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就是采用工業化技術手段,在可控環境條件下,實現食用菌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周年化生產,而把食用菌產業逐漸變為工廠化、機械化生產,是如今我國食用菌產業變大變強的最大前提。
信息:姬丹丹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