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8-07-1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小蘑菇撐起富民大產業
——永昌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紀實
本網訊:夏日,甘肅省永昌縣西河地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讓人賞心悅目:一頂頂大棚布滿田間,一片片食用菌越冒越大,一擔擔蘑菇行銷市場,收獲的喜悅寫在菇農的臉上。
由于栽培工藝簡單易學,且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從2003年開始推廣種植至今,永昌縣食用菌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00萬平方米。2008年全縣預計菌類總產量將達到1萬噸,可實現產值6000萬元,小蘑菇撐起永昌富民大產業。
在比較優勢中找準突破口
7月初,跟著紅山窯鄉夾河村村民趙正德走進他家菌棚,讓人頓時眼睛一亮,只見菇床的雙孢菇猶如點點繁星,均勻散落。“以前種10多畝地,全年收入也就四、五千元。而這一棚食用菌占地不到一畝,每年純收入近萬元。這小蘑菇可真不簡單呀!”
“永昌發展食用菌生產的資源比較優勢明顯。”縣農牧局局長徐偉年說,首先是氣候干燥、冷涼,是專家公認的優質食用菌適生區,氣候資源適宜多種食用菌生長;其次永昌麥草、玉米桿、牛、馬、羊糞等雙孢蘑菇理想生產的原料豐富,農田耕作機械化程度高,農村勞動力充裕,為食用菌生產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
2003年,經過多方考察論證,永昌縣委、縣政府把食用菌生產作為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正式啟動實施。當年縣上在新城子鎮劉克莊村、南壩鄉祁莊村、焦家莊鄉北泉村等村社試點種植香菇和白靈菇,共建成食用菌棚80座,種植香菇、白靈菇20多萬袋,生產食用菌200余噸,收入近100萬元。
試種獲得成功后,食用菌種植以其投資少、見效快、產出投入比高、經濟效益顯著等特點,被各級干部和廣大農戶所接受。2003年年底,縣上在新城子鎮召開了食用菌產業發展動員會,在西河冷涼地區全面推廣,同時還加大了對農民發展食用菌生產的扶持力度,發揮政策導向作用,鼓勵農戶搭建食用菌種植棚。
到去年年底,栽培區域擴大到焦家莊、城關、南壩等鄉鎮22個村,種植農戶發展到4000多戶,種植數量達到88.6萬袋,55.73萬平方米。“今年,全縣食用菌種植面積已經突破了100萬平方米。”徐偉年表示:“預計全年菌類總產量將達到1萬噸,可實現產值6000萬元。”
以專業化服務推動科技興菇
作為一項新興產業,成敗的關鍵是技術。
“從年初建棚開始,鄉上農技人員就一直在邊上指點著。前些日子,看到菇床不見動靜,我一個電話,省農科院的任教授和鄉農技中心的徐豐林主任就來到棚里。政府的服務做到我們心坎上了。”今年第一年開始種食用菌的焦家莊鄉北泉村農民王喜山說。
永昌食用菌產業發展一開始就與省農科院結下不解之緣。縣農技中心負責食用菌工作的侯棟說。為真正把食用菌發展成為惠民產業,解決在食用菌生產中存在的技術難題,2004年永昌縣與省農科院蔬菜所簽訂了“永昌食用菌產業開發技術引進與推廣”技術合作協議。請來了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任愛民和同事,常年駐守永昌,試驗示范食用菌新品種、栽培新工藝、栽培基料新配方、簡易栽培設施等技術,指導農戶栽培種植食用菌。
縣上在食用菌生產的各環節,組織省農科院專家組技術人員、縣鄉農技人員,分赴有關鄉鎮村社有針對性的進行專題培訓。同時安排縣、鄉鎮農技人員駐村包社,通過農閑全面培訓、普遍性問題集中培訓與個別問題進棚入戶講解示范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提高菇農種植技術水平,保證小蘑菇種出大名堂。
針對雙孢蘑菇栽培對溫度的要求和當地氣候條件,2005年縣上采納了任愛民提出的“設施簡易化、生產規模化”建議,在種植鄉鎮推廣了農科院專家設計試驗成功的半地下式反季節雙孢蘑菇栽培棚及專用栽培設施,極大的降低了建造成本,同等面積的蘑菇棚造價是日光溫室造價的1/2,緩解了農民建棚成本壓力。
借助省農科院蔬菜所技術力量和永昌縣以往食用菌生產所取得的經驗和教訓,在充分調研了當地的自然資源及農牧業發展情況下,縣上及時將食用菌的主栽種類由木腐菌調整為草腐菌類,既探索出循環利用農作物秸稈發展食用菌的新途徑,又解決了農村秸稈亂堆亂放及燃燒污染環境的問題。
以集中連片實現向規模化發展
位于祁連山腳下的新城子鎮通信堡村二社食用菌種植示范點上,300多座高標準的食用菌棚整齊地排列著。鎮黨委書記焦宗津表示,今年該鎮通信堡、唐家坡、西灣、南灣、新城子等種植小區新增食用菌棚1000多座,預計全鎮食用菌棚總量可達到1900座(865戶),種植面積可達29萬平方米,總產量可達2900噸以上,產值可達1450萬元。
規模產生效益。只有具備一定的規模才能贏得市場,取得市場話語權。
在農戶種植積極性調動起來后,永昌加大政策引導和政府扶持力度,通過市場拉動、中心村輻射、種植戶傳幫帶三種方式,狠抓生產基地建設,著力打造“集中連片”的群體化生產格局。
紅山窯鄉山頭村是縣上最早開始種植食用菌的村,但在該村食用菌種植的起步階段,資金、技術等問題重重。該縣堅持對癥下藥,現場辦公,多方協調籌資建設小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改善種植小區基礎條件。同時,由縣、鎮上農業技術人員建立樣板棚,幫助村民引進品種,促進了該村食用菌種植的迅猛發展。目前,該村從2004年至今已發展食用菌種植308戶,占全村戶數的54.5%,食用菌產值268萬元,戶均純收入8000元。同時帶動周邊10個村社搞起了雙孢菇種植,形成了以該村為中心的雙孢菇生產片,使之成為了當地農民群眾的主要致富門路。
截至目前,永昌已初步形成了山頭、夾河、邵家莊、劉克莊、北泉、樓莊子、焦家莊、沙溝岔、金川西等村為主的雙孢菇生產基地和以馬營溝、西灣、兆田、水磨關、樓莊子等村為主的香菇生產基地。
“雖然永昌縣食用菌種植起步晚,規模小,但特色非常明顯,已成為全國反季節菌類生產的最大縣份之一。”徐偉年如是說。據介紹,經過近幾年的試驗,白靈菇、黑木耳、金針菇、姬菇、杏孢菇、姬松茸等菌類也在永昌縣試種成功,為永昌縣食用菌產業化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采訪后記]
食用菌成為永昌的一大支柱產業,為農民撐起了一把致富傘,這其中蘊含著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和農民兄弟的辛苦努力,也蘊含著他們追求富裕的美好愿望。
小小食用菌,優勢在哪里?食用菌產業被認為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近年國際市場對食用菌的需求不斷上升,年產值都在250億~280億元之間。專家介紹,食用菌的實質就是把人類不能直接利用的資源,通過栽培各種菇菌轉化成為人類能直接利用的優質健康食品。如普通的平菇、香菇、金針菇、雙孢菇以及珍稀菇類的白靈菇、杏鮑菇、茶樹菇、真姬菇等。可見食用菌生產,能充分利用豐富的工農業下腳料資源,既生態又環保,符合人類食品發展的優勢。
盡管永昌縣的食用菌生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駐縣指導種植的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中心任愛民表示,在食用菌產業發展中依然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需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食用菌生產的特點之一就是技術密集型強,對生產者技術要求高。永昌過去發揮創造性思維,借雞下蛋,聘請省農科院科技人員解決了一定的技術問題。但隨著生產規模擴大,且經過多年發展病蟲害處于高發階段,同時生產中的技術問題也日益突出,新技術的試驗研究急需開展,單憑現有專家和縣鄉農技中心人員以不可能完成技術指導和技術研究任務,組建一支專業技術過硬的技術服務隊伍迫在眉睫。
食用菌生產菌種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生產收益。但目前全縣菌種生產場還是小作坊式的,生產設施、設備不完善,缺乏過硬的制種專業知識,易造成菌種質量問題,給生產上造成損失。因此宜近快出臺區域食用菌菌種生產管理有關的辦法,規范供種單位菌種生產經營行為,確保農民用種安全。縣上成立或發展科技實體,開展食用菌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提純復壯工作,為全縣菌種生產場提供優良母種、原種和配套豐產技術。
還有就是產業鏈條發育不健全,市場運行機制尚未形成。隨著食用菌生產的不斷發展,雖然相繼建成了春芽食品、金菇菌業等食用菌加工銷售的龍頭企業,但這些龍頭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和生產水平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帶動輻射作用明顯不足,需進一步加大龍頭企業的培育和經紀人隊伍的發展,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和健全的市場運行機制,以保證全縣菌業生產的健康發展。
任愛民表示,食用菌在永昌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永昌政府、農民也肯在種植食用菌上投入資金,只要有序解決好以上問題,這一產業就會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興產業。
編輯:皮皮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