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8-10-1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侯寶蒼是個有知識的新型農民,第十屆中華農業科技基金獎獲得者。他所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臥龍鎮小廟村,自然條件差,全村19個居民組,556戶農民分布在2.5公里長的兩山之間,人均0.58畝耕地。一般年份,產糧僅能維持基本生活,若是遇到災年,就要勒緊腰帶過日子。1989年,侯寶蒼自己挑家過日子,撲騰到1995年,已是兩個孩子父親的他不但沒攢下一點積蓄,還欠了2萬多元的外債。
1996年,縣農業局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組織農民發展食用菌生產,侯寶蒼第一個報名,也是小廟村生產數量最多的一戶。生產中,他嚴格按照技術員說的去做,一年下來,5000盤滑子菇一下收入近萬元。這一不占耕地、利用房前屋后院落的空閑地、在冬閑季節就能生產的投資小、賺錢快的項目,給了他擺脫貧困的信心。從此,他迷上了食用菌這一行。
侯寶蒼是個很愛學習的人,但在過去的生產中,只能聽技術員叫咋搞就咋搞,有時好、有時壞,質量、效益差。問題出在哪兒,他弄不清是啥原因,不敢再往多了生產,更不敢生產其他新品種,有勁使不上、干著急!
2004年,他參加了縣農廣校舉辦的食用菌專業培訓班,從教授和專家那里學到了系統的微生物理論、食用菌生產栽培技術、產品加工與儲藏方法的知識后,回到家針對自己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默默地搞起了各種試驗。經過幾十次反復試驗,研究出了“免割保水膜低污染生產食用菌技術”和“夏季高溫地栽培生產香菇新技術”。這一技術,節省了架式生產成本和人工管理成本,不用投資建菇架,不僅節約了能源,還使原來一人只能管理3000袋食用菌,提高到現在每人可管理2萬袋;既縮短了生產周期:原來2年為一周期,現在當年就達到生產最高效益,又提高了生物轉化率:原來生物轉化率僅為30%-45%,現在達到了75%-80%。填補了我國北方6—9月份高溫不出香菇的空白,改變了北方只能架式在春、秋兩季進行生產,高溫夏季閑的局面,實現了食用菌周年生產,大幅度提高了經濟和社會效益。為食用菌生產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2005年,他放開了手腳,充分利用當地原料資源和充足的勞力,一下生產20萬袋,純收入達40萬元。因此,2006年被中華農業科技基金會授予“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示范戶獎”,并獲3萬元獎金。
不斷地學習、研究與經營,使侯寶蒼的視野更廣、思路更開闊、責任心更強了。他想多為家鄉、多為平泉做一點貢獻。為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經濟效益,2005年他又投資進行十幾項次的試驗研究,篩選出了適合北方栽培的優質高效的地栽香菇18號。他加班加點少休息進行標準化擴繁制種,及時提供給廣大菇農生產使用,并把這一栽培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群眾。為讓鄉親們放心生產,他承諾回收全部香菇。為此,他投資200萬元建起了一個2000多立方米的保鮮庫。當年全村發展香菇100萬袋,所有產品他都進行了回收,菇農家家致了富。侯寶蒼自己經營出口香菇300噸,也收入了60多萬元。2006年,他自己又發展地栽香菇50畝,生產30萬袋,帶動全村發展食用菌151萬袋,加工出口500噸,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及下崗職工60多人,自己年純收入達100多萬元。僅食用菌一項就使全村人均增收近萬元,提前實現了小康村。他還與人聯合投資,以每畝450元的租金承包500畝耕地建生產示范園區,建標準化發菌、出菇棚200余個,生產香菇100多萬袋,年加工2000噸,創產值近千萬元。在園區的輻射和帶動下,全縣建立了食用菌基地規模達750萬平方米,其中香菇300萬平方米;食用菌加工企業發展到10家,開發新產品3大系列20多個品種,有力推動了全縣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為加快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貢獻。
編輯:碣石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