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02-2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2月24日,大田縣東風農場盂坂村村民蘇順文將家中剩下的5公斤紅菇賣給了福州客商,每公斤1200元,這樣,家中的紅菇全部銷售完了。他高興地說:“去年是紅菇生長的小年份,雖然村里紅菇產量不高,但在合作社的牽線下,許多客商紛紛前來收購,紅菇的價格上漲了100多元呢!”
蘇順文還參股種植巴西菇,預計紅利收入三五千元;另有工資,蘇順文夫婦倆可領到7000多元。他說:“以前,合作社沒成立,我每年的紅菇收成也從沒超過5000元的,更談不上有工資、紅利收入了。”
其實,像蘇順文這樣,因為合作社效應收入猛增的還有很多。
在大田縣200多個村莊里,能產出紅菇的村子屈指可數。盂坂出產紅菇歷史悠久,自南宋以來,便有出產紅菇的記載。早在千年之前,盂坂人先祖遷居至現在的盂坂村,在盛產紅菇的這座山上,重視植樹護林,給盂坂后代百姓留下寶貴的“金山”。一公斤售價約千元的紅菇,是山珍中的山珍。一年中,紅菇只能在處暑節氣之后的一個月內長出。而盂坂村產紅菇林區多達2600多畝,為縣里之最。為了做好分配,顧及全村群眾的利益,盂坂村以前將2600多畝山場均分給全村33戶村民,由每戶村民自行管理、采摘、收益。然而,這一均分的模式,卻未能保護好村民利益。主要是因為各家勞力不均、管理水平不齊等,尤其是紅菇生產時節,村民各自為政,護菇力量分散,時常有外村人偷采,全村年產紅菇僅200多公斤,每年被盜走及破壞的紅菇有100多公斤。
盂坂村紅菇面積多,但出產卻少,如何解開這個結?
合作社應運而生
2007年7月1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實施后,當年7月29日,盂坂村村民自發組建大田縣東風天然菌業合作社。從此,村民們在管護、分配紅菇上有了個規范的“家”。合作社董事長蘇光地回憶說,當時,合作社方案一出,很快就獲得村民們的認可,全村近200戶全部入社。
有了合作社,產菇林區管護、采摘等管理便有章可循。村里加強林區管護,每年組織村民清山,以提高紅菇產量;為了防止林區失火,開了一條5公里多的防火路;成立護林隊,由全體村民投票選出6位村民為護林隊員。村里每年對護林員進行一次投票,選出村民滿意的對象;平日,村民可以隨時上山抽查護林隊員的工作,發現護林不到位,便會對其批評,甚至清退。去年,就有2名護林員因工作馬虎被清退。
同時,菌業合作社還建立相應的財務、勤務等制度,護林員、清山、采菇、烤菇等各道工序均按勞取酬,多勞多得,全社每年發放給社員的各項工資達30余萬元??鄢べY、原材料等成本后,余下的錢款、紅菇由全體社員均分。
合作社成立前,由于采收的紅菇不分大小,自然產值就不高。合作社成立后,采摘的紅菇均按一定的尺寸算酬,不采幼菇,大小相近,不但產量高,而且均衡美觀,很受消費者的青睞。僅合作社成立當年,全村紅菇產量就達1115公斤,產值70多萬元,戶均得利2萬元。合作社成立后,護林、護菇、采菇、烤菇,道道工序得到保障,盂坂村的紅菇品質、產量均很穩定,成了縣里有名的紅菇村。
就拿紅菇采摘來說,采摘紅菇的那20多天,全村村民上山,分成三組,吃住在山上,分工明確,護菇、采菇、烤菇均責任到人。由于紅菇市場行情逐年上漲,采收到一朵紅菇價值就10多元,為了防止村外人員入山偷菇,村里護菇人員多達百人;采菇大多由婦女負責,社員蘇順玉說,有些產菇集中區,多得只能以腳尖著地,大家都會小心翼翼地移動著采摘,10平方米左右的地盤,可采到一大籃子的紅菇;烤菇高手蘇承篤、蘇祥樹、陳乘煥等人,則分配到各組,負責烤菇。
為了解決紅菇銷路,蘇光地在縣城開了一家農副產品專賣店,每年幫助村里銷售紅菇三四百公斤,是村里紅菇銷售大戶。
孕育愛林情結
合作社成立后,科學管理和精心經營紅菇,給盂坂人帶來了可觀的效益,讓盂坂人更加愛護祖先留下的“金山”。盂坂人也漸漸悟出了愛山護林之道——只要對山林多一分愛護,山林就會帶來豐厚的回報。
身處群山、密林間的盂坂人,很少使用柴火做飯。合作社成立后,全村家家戶戶建起了沼氣池。就是烤紅菇時必用的木炭,村民也是跑到外地收購,舍不得砍掉自己村里山上的一根雜木來做炭。合作社護林隊隊長蘇順瑜說,護林7年了,從沒發現過有本村村民砍過一棵樹。
盂坂人明白一個理——滿山盡是闊葉樹,是生長紅菇的好地方,砍了一根雜木,就可能減少了一個生長紅菇的好地方,就是斷了他們的財路。因而,每逢山上有雜木被風吹倒,沒有一個村民會擅自將其取回家,而是由村里召集全體村民開會,表決這些爛木該如何處理。
蘇光地滿懷信心地說,三五年后,他們有信心將紅菇產量提高到1500公斤,加上即將發展起來的各類菌業,這座祖宗留下來的山,將變成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金山”。
菇業富了盂坂人
由于紅菇產菇時間短,僅20來天,而村民發展其他項目少,2600多畝林區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合作社一成立,蘇光地等人就馬上在林區邊上試驗培育鳳尾菇、杏鮑菇、香菇等菌種,如今,先后培育出鳳尾菇等菌種。2008年8月,社員們一采摘完紅菇便馬上開始在林區里種起了雙環蘑菇,縣里農業局食用菌中心的專家也經常上山指導,自去年11月上旬長菇以來,產菇已有5萬多公斤,產值近20萬元。
合作社發展特色菌業,蘇順文、蘇順玉等社員不再外出打工了,去年下半年,僅在菌業種植上,不少社員就領取了四五千元的工資,到了今年5月還可再領取一筆分紅,外加紅菇的收成,社員每年的收入將十分可觀。大家都說,要安心在村里發展菌業。蘇光地說,其實,隨著特色菌業的不斷發展,社員們幾乎沒有空閑時間外出了。
在發展綜合菌業上,蘇光地說,以后要邊試驗,邊從中篩選出適合當地林區生長的菌種,引導村民大力發展菌業,讓合作社產生更大效益,讓社員走上增收大道。
文章來源:福建日報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