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04-0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那料村曾是有名的貧困村,楊堅的家庭也不富裕。父親是村里的小學老師,母親在家務農,家里還有一個哥哥,三個妹妹。從小,楊堅就懂得了吃苦耐勞,勇敢堅強。2000年楊堅考上廣西大學農學院,全家人都為她高興,父母更是希望她從此跳出農門,離開貧困的家鄉。臨近畢業時,楊堅聯系到城里的一家企業,準備畢業后去上班,可是,楊堅所學的是園藝專業,接觸最多的也是農作物的科學知識,在企業里,她的知識可派不上用場,這使她感到了極大的失落。
2004年 “五一”假期,楊堅回家度假,碰見小學的一位恩師,問起聯系工作的情況,恩師十分惋惜,感嘆貧困的家鄉十分需要像她這樣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恩師的話在楊堅的內心掀起了波瀾,一邊是夢寐以求的城市生活,一邊是家鄉父老的呼喚,到底該怎樣選擇自己的就業之路呢?連續兩個月,楊堅都在想這個問題,恩師的話時時響在耳邊。終于,她下定決心回農村去,回到最需要她的地方去。
辛辛苦苦讀了幾年大學,又回到家里種田,兄弟姐妹極力反對不說,父母更是苦口婆心地勸導,旁人的風言風語接踵而來,巨大的精神壓力讓楊堅始料不及,她對未來產生了迷茫,曾一度想到廣東打工。可是想起當初自己的決定,楊堅又堅定了信心。經過一翻調查和思考,她了解到目前周圍鄉鎮都沒有人種植鳳尾菇。但是人們卻十分愛吃鳳尾菇,所以鳳尾菇的市場前景很好。并且,那料村長期缺水,大片農田成了旱田,用旱田栽培鳳尾菇可是一條生財之道,也正好發揮自己的專長。于是她說服了家人,在自家七分旱田里搭起了大棚,開始栽培蘑菇。她暗下決心,一定要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闖出一條路來,讓父老鄉親們明白,大學生回家種田一樣有出息。
楊堅避開旁人的異樣目光,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護理7分地鳳尾菇。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由于實踐經驗少,所種的鳳尾菇長勢較慢,形狀不飽滿,在市場賣得的價錢較低,不到兩塊錢一公斤,種植第一批就虧了6000多元,這讓楊堅難過得急掉眼淚,自己的辛苦沒什么,卻害得家里更清苦了。吃一塹長一智,楊堅知道蠻干不行,不干也不行,自己沒有退路。于是就買了大量關于種植鳳尾菇的書籍翻閱,邊學邊種,碰到自己解不開的問題就打電話到大學里問老師,問不明白的時候還帶著樣品跑到大學里當面向老師請教,并多次到外地去參觀學習。每次下地,楊堅總帶著一個小本本,仔細做筆記。她知道在學校學的多是理論,只有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成長。
2004年,市里大力實施“城鄉聯誼、三級聯創、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建設活動,那料村成為市里的第一批扶貧對象,該村扶貧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楊堅的事跡受到了市、區、鎮駐村工作隊的重視,也給予她許多的引導和關懷,令她信心倍增。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努力,楊堅逐漸熟悉鳳尾菇的熟料簡式栽培方法,以木糠為原材料,糠、石膏、石灰、少量糖為輔料進行本料裝袋、滅菌、接種等小批量生產,在十幾平方米的小薄膜棚里能容納八百多袋菌袋,產量很高,效益也提上來了。楊堅成功了,2006年,她擴大種植規模,一下子發展了3畝旱田,投放的品種更多了,采取種植、生產、銷售菌種一條龍的服務,年收入3萬元以上,成為該村里發展經濟的年輕能手。周圍的人投來了贊許的目光,人們改變了大學生回家種田沒出息的看法,楊堅和她的蘑菇棚成為村民們經常談論的話題,并親切地稱她為村里的女秀才。
成功的喜悅讓楊堅在田野上漸漸地看到了希望,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2005年底,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后,楊堅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她希望能夠用自己的技術,帶領更多的村民脫貧致富,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這也是當初她決定回家務農的初衷。在村兩委的支持下,周邊已有一些農戶開始種植蘑菇并獲得一定的利潤。但楊堅還嫌做得遠遠不夠,她認為,那料村還是扶貧村,人民的生活水平還相對落后,原來路不通、橋不通、水不通,自市里進行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后,村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橋修好了、路通了、村民們用上干凈的自來水,用上了沼氣,這是一個很好機遇,她準備成立一個鳳尾菇種植協會,把規模擴大,帶領全村人脫貧致富。
來源:赤峰農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