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免费人成年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国产老熟女狂叫对白

    專題推薦

    中國鄉鎮企業協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成立暨2024食用菌產業數智化創新發展大會勝利閉幕

    中國鄉鎮企業協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成...

    安全吃菌知多少

    安全吃菌知多少

    中國鄉鎮企業協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成立暨2024食用菌產業數智化創新發展大會

    中國鄉鎮企業協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成...

    強雨天氣,食用菌生產如何安全應對?

    強雨天氣,食用菌生產如何安全應對?

    透過2023年度業績報告看食用菌上市公司未來發展

    透過2023年度業績報告看食用菌上市公司...

    氣溫飆升!這些菌菇品種輕松戰高溫

    氣溫飆升!這些菌菇品種輕松戰高溫

    當年的養豬大王開始種植蘑菇

    發布時間:2009-04-1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也許,同為村官的彭松、黃海同、江波怎么也沒有想到,1999年共同從中專畢業回來,分到各村掛職為村官的“兄弟仨”,如今又走到了一塊,而且都成了廣西來賓市興賓區良塘鄉遠近聞名的蘑菇種植能手。說起創業,如果沒有“帶頭大哥”彭松,也沒有“兄弟仨”攜手成功的今天。比彭松小一點的黃海同和江波都親切地稱呼彭松為“彭總”,是彭松帶領他們一起走向了創業的道路,并帶動了附近村民共同致富。

      當年的養豬大王

      良塘鄉群眾有不知道彭松的人很少,現在的他是鄉里遠近聞名的蘑菇大王,而早在2003年的時候,彭松就已經出名了,不過他養的是豬。

      1999年,21歲的彭松中專畢業回家當了一名村委主任助理,“官不大,管得寬。”這是彭松對自己職務的評價。他每天忙于為村里的各種大小事務奔走,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調解村里各種糾紛固然重要,但是村民收入有限是個問題,作為村官,只有自己富了,才能帶動群眾富裕起來。

      2002年11月,看到養豬利潤不錯,行情很好,于是彭松抓住時機,籌集資金20多萬元,養起了一百多頭豬。由于勤勞肯干,加上管理得當,他養豬的規模很快擴大規模到300多頭,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豬大王。

      養豬,讓彭松嘗到了自主創業的甜頭。

      開始種植蘑菇

      2005年,家豬藍耳病流行,養豬的風險大了,彭松就琢磨著干點別的,但是沒有技術,也不熟悉別的行情。不久,他聽當時的鄉長蘭正高說:“種蘑菇比養豬要有搞頭。”接著,鄉里還組織了20多個有志創業的青年一起到武宣縣桐嶺鎮參觀蘑菇種植。一行下來,大家都很羨慕,但是回村后敢做的沒幾個。大都認為,參觀只是表面的,技術還是不會,而且勞動強度大,很累。

      但彭松心里早就開始揣摩上了:蘑菇是利用冬閑田種植,不耽誤生產,屬于季節性的,風險低,而且利潤非常高,一年就能回本,累點不怕,完全值得試一試。他的想法得到了堂弟彭帥和好友覃留的極力贊成。

      說干就干,2005年冬天,三人籌集資金10余萬元,跑到桐嶺鎮,買菌種,學技術,又在村里租了十幾畝的冬閑田,架起人字棚,種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蘑菇。遇到技術上的難題,彭松就經常打電話,甚至開起自己的舊“高頂棚”到桐嶺鎮取經。平時一旦忙完手頭的工作,他就認真鉆研種養技術,還訂閱了一大堆有關技術資料。他認真抓住每次區里和鄉里組織對外交流的機會,并通過朋友介紹自費到桂林、貴港、南寧等地去學習蘑菇種植。

      早起貪黑,很快,他們的蘑菇趕上了當年的冬季農貿市場,供不應求,年前就賺回了5萬元,這讓奔波忙碌了三四個月的合伙人高興不已。按照經驗,蘑菇在年后還會出好幾茬,收回成本指日可待。

      學會加工蘑菇

      春節過后的蘑菇按照預期的豐收了,但是,蹲在農貿市場上,面對幾千斤賣不出去的蘑菇的彭松困惑了,武宣縣家家種蘑菇,一天的蘑菇總產量何止七八萬斤,自己就這么幾千斤,怎么就賣不動?種植已經不是問題了,銷路卻成了問題。

      他立即決定,再去一趟武宣看看。市場上的蘑菇也不管了,讓別人給他拉回家一路分給村民吃了。回到家里,彭松簡單地收拾了一下,在暮色中踏上了去武宣的路。到了武宣,他在街上租了間房住下來,心里暗下決心:不解決問題就不回去。

      第二天一大早,彭松就爬起來,去看人家的蘑菇怎么賣。見有大車的蘑菇拉運,他就悄悄跟在后面,直到車子停下來。他發現,新鮮的蘑菇不是運往市場,而是運到加工場,在這里,大批的蘑菇被加工成鹽水菇,最后將用來做罐頭。

      原來如此!彭松和加工場的老板說明了自己的困惑和來意,老板于是建議他把接下來出的蘑菇拉到武宣賣。

      運了幾千斤蘑菇后,老板看他太辛苦了,就建議他:何不搞一個加工場,自己解決買賣難問題,而且搞蘑菇加工利潤比新鮮蘑菇要高得多。

      對啊,自己怎么就沒想到呢。于是,彭松向加工場老板學習鹽水蘑菇的加工和保留技術。回來后,自己買了大鍋頭和塑料桶,把剩下的蘑菇全部煮了,用鹽水保留起來,制成鹽水菇,這樣每噸能賣到7000元左右。

      2006年,三人各自經營后,彭松投資5萬元租村小的地皮,種起了2000多平方米的蘑菇。現在,他搭起了6個蘑菇大棚,種植面已經擴大到8000多平方米,每年產蘑菇17萬公斤以上,年產值達35萬元。同時,他還投資2萬元建設了完備的鹽水蘑菇場地,成為集種植和加工為一體的蘑菇生產基地。

      如今的彭松,不用像往年那樣需要自己拉蘑菇去賣了,都有個體老板到蘑菇棚收購蘑菇,非常方便。

      帶著“兄弟”一塊干

      和彭松同為村官的兩個好兄弟黃海同和江波,經常到彭松的蘑菇棚來玩,喝酒之余,三人無所不聊。看到彭松干什么都很有所成,黃海同想起自己幾次創業的失敗經歷,不免感嘆;而江波曾經艱難的打工生活,也讓他感到非常疲倦。

      黃海同自打創業就一直跟著大流走,但是老天跟他開了個不小的玩笑。2005年,看到彭松養豬賺錢,黃海同也籌集了一筆資金養起了幾十頭豬,但是那一年正趕上家豬藍耳病流行,不久就虧了;2007年,聽說馬鈴薯經濟利潤不錯,于是又投資搞馬鈴薯,但是卻不幸遭遇霜打,又虧了,生活正處于一籌莫展中。

      江波為人靦腆,話不多,2007年春離開村官崗位后,曾到浙江去打工,給人安裝水電,但是由于老板結賬時間比較晚,工資不能按期發放,再加上離家也遠,孩子又小,于是最后還是選擇回來了,眼下,和黃海同一樣正為找活干而苦惱。

      彭松看著自己這兩個失落的好兄弟,覺得很有幫一把他們的必要。

      沒有場地,彭松把自己用不完的四畝地鏟平讓他倆在上面搭棚,并答應技術全包,讓他們放心種植。看到彭松那么爽快,黃海同和江波兩人立刻分頭籌集資金。

      2007年10月,在彭松的指導下,黃海同投資10余萬元,搭起了3000多平米的蘑菇棚;江波投資8萬元,搭起了2500平米的蘑菇棚,從此三個男子漢過起了以蘑菇棚為家的日子。

      但是,老天似乎和他們過不去,這一次,剛剛投入種植的蘑菇,遇到了50年不遇的冰凍災害,蘑菇不出菌。這對江、黃二人來說,打擊是不言而喻的,欲哭無淚,心都涼透了,黃海同甚至晚上都不敢回家,怕見妻子。

      天道酬勤,終于熬過了冰凍期,氣溫一回暖,蘑菇就開始大堆大堆地出。這可樂壞了“兄弟仨”,每天打水澆蘑菇,采摘蘑菇,加工蘑菇,有時忙得一天就只能睡兩三個小時。一個季度下來,江、黃二人的成本居然都全部收回了。

      讓群眾一起致富

      俗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能頂一個諸葛亮。成員增加以后,大家共同學習探討種植技術的機會就多了起來。現在,三人共同建起的蘑菇實驗棚,運用二次發酵技術,每平米能多產鮮蘑菇12公斤左右。“現在,我們也成了技術人員,剛開始外出參觀是向別人學習,現在再去就是探討交流了,我們的二次發酵技術目前已經超過了武宣縣桐嶺鎮。”彭松自豪地笑著說。

      致富了的彭松沒有忘記村里的鄉親們。去年,彭松掛牌成立了良塘鄉食用菌培訓基地,以“農家課堂+示范基地”的培訓模式,為鄉里培訓食用菌栽培人數達1000多人次,以此帶動良塘鄉的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了2。4萬平方米。

      附近鄉村種植蘑菇的農民遇到問題就給他們打電話請教,有時候,“兄弟仨”還輪流親自到菇農家去解決技術上的難題。對此,他們毫無怨言:“幫助其他種植戶也就是提高自己,有些問題自己沒有碰到,別人碰到了,想辦法解決好,以后再碰到就有經驗了。”今年初,彭松、黃海同、江波“兄弟仨”一同被評為“來賓市新農村建設高級人才”。

    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公眾號

    更多資訊 ! 歡迎掃描左上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微信公眾號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