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04-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江蘇省無錫市新湖區鴻山鎮食用菌生產者鄒建華開發的鴻山鎮食用菌生產基地位于原后宅鎮西邊緣地區,占地面積20畝,標準生產用房2100平方米,有大棚面積2500平方米,職工10人,以生產平菇、金針菇、草菇、姬菇等食用菌為主。2003年生產食用菌21萬公斤,銷售收入49萬元,畝均收益為2.4萬元,人均收入4.3萬元,顯現了當前農業結構調整項目中單位面積效益較高的農業項目。食用菌生產是以農業副產品下腳料為主要原料,發展食用菌生產使農業副產品下腳料變廢為寶,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多年來,鄒建華不斷探索,使產品質量、產品市場不斷向深度和廣度拓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產實踐經驗,具體做法如下:
一、生產品種多樣化。為滿足市場的需求,在食用菌生產基地上不斷引進開發新品種,先后從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江蘇丹陽江南食用菌科研所、江蘇江都菌種研究所引進金針菇、草菇、猴頭菇、繡針菇、姬菇等母種。經過無數次試驗,目前已擁有較高質量的食用菌品種8個。基本可以做到市場需要什么,生產什么。周年生產,反季節栽培,鮮菇常年上市。
二、菌料利用綜合化。經過反復試驗,得出了菌料利用綜合化的二項技術革新:一是采用玉米棒(芯)取代一定量的棉籽殼(棉籽殼0.9元/公斤,玉米棒(芯)僅為0.3元/公斤),既節約了原料成本50%,又緩解了棉籽殼原料緊缺的矛盾;二是菌料再利用,按照生產不同菌菇所需營養成分不同的要求,用生產過草菇后的下腳料經過消毒,繼續配制生產平菇菌料,生產過平菇后的下腳料再利用作生產姬菇菌料,這樣形成一料多用,綜合利用一條龍生產的科學方法,大大地降低了生產原料成本,創出了一條降本增效的新路子。
三、生產布局立體化。在生產上采用立體堆放種植,并按照不同季節市場的需求情況,進行科學合理布局,即冬春生產平菇、金針菇、姬菇等;高溫季節生產耐高溫高濕的草菇等;其它時間生產秀珍菇、猴頭菇等。針對草菇市場看好和生產周期短的優勢,對擴建的400平方米標準生產房,采用地火籠加溫辦法,進行反季節生產。到去年年底生產了10批草菇(每公斤16元,生產周期僅一個月),創出了每平方米產值超百元的新紀錄。
四、菌種、生產一體化。鄒建華學習了數十本食用菌生產技術書籍,嘗盡了無數次反復試驗的辛勞,練就了一手制種、接種、栽種的絕活,實現了菌種、生產一體化的工藝流程。全年光配制料筒就達50萬只之多,還滿足周邊地區菇農生產所需的菌料,并提供技術輔導。
五、市場營銷多元化。在當地政府和農技部門的關心幫助下,通過積極探索,目前已形成了市場營銷多元化的方式。一是同無錫天惠超市簽訂食用菌供貨合同,成為無錫朝陽蔬菜配供站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二是建立批發銷售網絡,先后同周邊20多個鎮的食用菌經紀人掛上鉤,常年批發銷售;三是派人在附近的鎮設點銷售。
六、無私幫助周邊農民,同走致富之路。周邊農民發展食用菌生產的愿望強烈,鄒建華了解這一情況后,主動為這些農民按成本供應菌種,供應基質,無償提供技術,并幫助銷售產品。在華莊、新安和蘇州等環太湖的幾個鎮發展聯系點,這些點上的農民再發展面上的生產。目前通過這種點網輻射形式已有近百農民從事食用菌生產,以最小規模戶每年盈利萬元計算。這些農民增收總額在百萬元以上。
來源:山東省農業農村信息化服務平臺網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