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07-3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雙孢菇生產新技術
新技術的應用,應有掌握操作管理的基本技術基礎。
1、雙孢菇一年兩作栽培技術
傳統的雙孢菇種植模式,一般為每年一批,以山東為例,一般于9月上旬~中旬播種,翌年5月底清棚,需時長達9個月之多,從占用菇棚、占用勞動力等方面考慮,均是不合算的。打破常規,在同一菇棚中實現一年兩作,一個生產年度內投料2批,在提高菇棚復種指數的基礎上,可以同步大幅提高生產效益。
1.1菇棚處理:
將菇棚改建為仿冬暖式或日光增溫(冬暖式)棚,有投資實力的可修建標準菇棚,并配置水溫空調,即可實現11月以后的低溫和3月份以后的偏高溫時段均正常出菇(發菌)的目的。對菇棚使用百病去無蹤等藥物進行徹底的消殺處理后,在進料播種前5天左右,向棚內灌水,任其自然流滲,使充分灌透,一則增加棚濕,二則降低棚溫。
1.2發菌管理:
一般可安排8月中旬播種,開啟水溫空調控溫在25℃左右,即可實現正常發菌。第二批播種在1~2月份,則需開啟水溫空調進行升溫。常規播種,或稍加大播種率。
1.3出菇管理:
調控適宜溫度,保障出菇要求:一般可調控溫度在14-20℃范圍,低溫季節可趨向下限附近,至第二批的3~5月份出菇,則開啟水溫空調進行降溫,使出菇沒有間歇期。
加強通風管理,減少病蟲危害:改變以往保溫時段不通風、病害嚴重,高溫時段大通風、基料失水的粗放管理模式,保持棚內氧氣供應,并經常噴灑賽百09等預防或殺滅各種侵入的病菌。
配合控潮減潮,實現總產不減:通過后熟培養等技術手段,確保第一潮產量高而穩,收獲后應補水,同時補充一些速效營養,令菌絲快速恢復初始健壯態勢,并保持一個后熟時間,再次出菇時,其產量與此前幾無差別,連續收獲三潮菇,即與傳統方法的五、六潮相當。
至12月底,第一批投料可做清棚處理,使用百病去無蹤配合百病傻等藥物對菇棚進行殺菌后,翌年1月份即進行第二批投料, 2月下旬即進入出菇管理,5月底結束。至此,即可實現一年兩作的栽培。
2、草菇廢料就地栽培雙孢菇技術
草菇栽培,傳統的栽培主要以麥草、稻草、玉米芯等秸稈為主要原料,每批投料僅收獲1~2潮菇,原料中大量營養物質沒有被吸收、轉化,即作為廢料處理掉,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
針對傳統技術中草菇栽培廢料利用的不足,本技術著重于利用草菇栽培廢料就地處理后栽培雙孢菇的研究。
技術要點是將草菇栽培后的廢料,加入部分輔料,就地翻料,無須繁瑣的基料處理操作,即成為可用于栽培雙孢菇的原料;減少了70%以上的勞動量,并拓寬了栽培原料來源,節約雙孢菇生產成本50%,最大程度的實現一料多用、節省勞力、增加產出、提高效益等目的,延長了農村生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鏈條,實現了雙孢菇栽培的節省勞力、節省資源、產量穩定、效益提高等目的,其它技術如播種及其播種后的發菌、覆土、出菇管理均同現有雙孢菇栽培的常規方法。
利用草菇栽培廢料栽培雙孢菇,在草菇栽培廢料畦床上直接加入輔料,輔料配方為:(按100平方米料面計)
發酵牛糞粉(干重)700千克,石灰粉35千克,石膏粉15千克,過磷酸鈣15千克,尿素3千克,磷酸二氫鉀2千克,食用菌三維營養精素360克。
將輔料均勻撒在料面上,再用二齒鉤等工具將基料翻勻,使草菇廢料與輔料充分混勻,然后,根據草菇廢料的含水率,按每平方米料面10千克左右用量噴水;每天翻料一次,并適量補水,5天后,測基料含水率達到65%左右時,即可播種雙孢菇菌種。其它管理均可常規。(曹德賓/文)
(注:該技術已申報發明專利)
編輯:LQ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