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10-1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新中國成立60年前夕,記者來到平泉縣采訪該縣食用菌發展的狀況,現任縣政府辦副主任、當年曾撰寫這篇報道的戴學東同志深有感觸:“十年彈指一揮間,平泉縣食用菌產業走出由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昔日一家一戶小窩棚里的‘小打小鬧’,現已成長為聞名遐邇的‘中國食用菌之鄉’、‘中國特色產業集群50強’和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強基地縣。”
平泉是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區縣,資源豐富,場地充裕,利用林業“三剩物”生產食用菌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1999年,在經受嚴重旱災、大田作物幾近絕收的情況下,剛剛起步的食用菌表現出了強勁的生命力,全縣栽培食用菌560萬盤(袋),實現產值4000萬元、菌農戶均增收2000多元。為做大做強這一優勢產業,讓更多的農民走上富裕路,平泉縣委、縣政府將食用菌確立為“農業立縣”支柱產業,帶領廣大干部群眾踏上了“質量立菌、科技興菌、龍頭強菌、市場活菌”新征程。縣委、縣政府制定了《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將食用菌產業發展列入各鄉鎮和相關部門的年度目標,不斷加大考核比重,打造了食用菌產業“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生動局面。
用工業的思路抓食用菌,是平泉食用菌能夠發展壯大的關鍵所在。10年里該縣把園區作為整個產業的第一車間,把培育和發展壯大龍頭企業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貸款貼息、水電路配套、財政補貼等一系列園區優惠政策,把菌農從一家一戶分散經營中領出來,涌現了侯寶倉、張樹滿等一大批致富典型。為提高平泉食用菌知名度,連續舉辦三屆中國北方食用菌交易大會和“首屆國際食用菌餐飲烹飪大賽暨亞太地區食用菌聯誼會”,在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建立了銷售網點。為打造產業“航空母艦”,縣領導親自帶隊包保龍頭企業增投入上項目,培育壯大森源、潤隆、乾通、三棵樹等食用菌生產加工龍頭企業30余家,建成保鮮廠50余家、烘干廠5家,協會及專業合作組織60余家,年加工能力5萬噸。為加快產品研發,縣里專門成立了食用菌科研所、生產力促進中心、食用菌研究會等科研機構,出臺了《科技進步縣長獎獎勵辦法》,縣財政每年拿出資金30萬元,用作食用菌科技研發專項經費,全縣先后引進新品種10多個,研發、推廣新技術20多項,開發產品8大系列50多種,在成功培育“森源”、“潤隆”、“乾歲”、“三棵樹”等4個知名品牌的同時,又完成了平泉食用菌集體商標注冊工作,建立了該縣的自主品牌。
經過起步、發展、壯大三個階段,平泉縣形成了香菇、滑子菇、黑木耳、平菇等多品種相補充,長短周期相結合,多模式周年生產的發展格局,產品常年供應國內外市場,遠銷美、日、韓、荷蘭、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平泉的優質滑子菇生產基地居全國首位,年產滑子菇6萬噸,占全國滑子菇總產量的60%左右。食用菌已成為這個縣農民脫貧致富的朝陽產業和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2008年,全縣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1.1億盤(袋),產量達10萬噸,產值經營額1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7%,提高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500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食用菌產業步入了即將騰飛的關鍵階段。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提出了“食用菌總量翻番”目標。特別是在今年遇到建國以來特大旱災的情況下,平泉食用菌這個富民產業再次成為農民增收的有力支撐,全縣發展食用菌的勁頭十足,全年生產總量將達到2億盤(袋)、總產量20萬噸、產值16億元。為進一步提升產業影響力和競爭力,他們給食用菌產業巧妙地注入文化內涵,又啟動了總投資10億元的“菌文化產業園”項目建設,興建了世界一流、中國第一的“中華菌文化博覽中心”。
“中國菌鄉”正逐漸成為平泉響當當的名片。(承德日報)
編輯:XS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