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4-1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探索循環經濟新模式 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
河北省平泉縣食用菌協會秘書長 劉海麗
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實現綠色生態食用菌產業循環經濟,一要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二要靠持續發展的科學觀念,缺一不可。河北省平泉縣緊緊圍繞國家、省、市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要求,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立足于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應用生物、發酵等高新技術,進行食用菌產業循環發展的研發和推廣,強力推進綠色食用菌產業發展,運用食用菌產業化來推動新型食品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資源轉化利用最大化。探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諧統一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一、發展食用菌循環經濟模式,是產業科學發展的基礎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平泉縣充分發揮毗鄰遼、蒙,地近京、津的區位優勢,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的氣候優勢,農林業副產品豐富的資源優勢和水質無污染的無公害環境優勢,開辟了食用菌這一新興的富民立縣產業。多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通過采取強龍頭、擴基地、倡科技、活機制、拓市場等措施,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到2004年,全縣4萬戶菌農年生產香菇、滑子菇、黑木耳等各類食用菌6200萬盤(袋),年產量6萬噸,產業產值近6億元,農民年純增收3億元,戶均增收7000元,農民人均增收850元,食用菌成為平泉縣最具優勢和特色,農民從中受益最多的縣支柱產業。品種發展到香菇、滑子菇、平菇、黑木耳、雙孢菇、雞腿菇、靈芝等八大系列三十多個品種,生產基地逐步向集約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方式,其實質是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發展效益。食用菌生產在微生物循環工程中,是第一級的微生物利用,其主要通過利用其分解纖維素、木質素轉化成富含多種營養成分食用菌產品。(如圖1)
二、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在平泉食用菌生產中的應用
根據平泉縣經濟發展和產業實際,我們成功探索出了多條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的大幅增長。
一是將木腐菌廢料的一部分用來開發生產草腐菌,如雞腿菇、草菇等,再次利用。
二是利用廢菌糠中含有豐富的菌體蛋白,粗脂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開發生產菌糠飼料。菌糠飼料的使用,既能促進畜禽生長發育,提高主產量,改善品質,增加經濟效益,又能增強畜禽的免疫力,預防、減少和治療一些疾病,同時還可以節省糧食10%-40%。
三是木腐菌廢料開發生產粉狀活性炭,用生產完香菇的廢料顆料再次開發生產活性炭技術已完成初步試驗,即將投入工廠化生產。
四是食用菌廢料發酵作有機肥料直接還田、還林,培肥地力。同時,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提高糧食及農林副產品產量,增產后的農作物秸稈又是生產食用菌的良好原料,形成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和閉合式循環。
五是玉米在套種大球蓋菇技術的應用。在菇農許文遷家里做了一項全新的食用菌生產模式推廣試驗,即玉米地里套種大球蓋菇示范試驗,就是在一畝玉米地,每隔兩壟玉米,種植一壟大球蓋菇,到8月份,大球菇全部出菇,每平方米產量可達到15斤,每畝地種植一半大球蓋菇,產量可以達到4000斤,蘑菇采收完成后,剩下的半畝玉米產量也可達到700斤,大球菇按市場最低價每斤3元計算,玉米按每斤0.5元計算,許文遷一畝玉米套種大球蓋菇模式的毛收入可達到12350元,去除種子、菌種等投入,每畝純收入可達到1萬元。
六是 “日光溫室黃瓜—雙孢菇—硬果西紅柿”三種三收高效生態種植模式的應用。該模式主要體現以下3個特點:①茬口緊湊、周年生產、棚室利用率高。冬茬黃瓜生產:10月下旬育苗,11月末-12月初定植,來年1月上旬上市,4月中上旬結束。雙孢菇生產:3月初異地發菌,4月中下旬入棚生產,5月上中旬出菇,6月中旬結束,采2-3茬菇。越夏番茄生產:5月初育苗,6月中旬定植,7月末-8月初上市,10月上旬結束,而后進行冬茬黃瓜生產。②雙孢菇廢棄料就地還田,提高肥力,抑制病害。雙孢菇出菇后廢棄料做為下茬硬果西紅柿的肥料循環利用。同時,利用廢棄料中的有益菌抑制土壤中有害病菌的發生,利用菌體蛋白等有機質改良土壤,增加營養,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下茬硬果西紅柿和黃瓜的生長,并有效防治土傳病害的發生,減少化肥、農藥用量。
七是廢袋物料制作的循環應用。即將廢棄的菌袋,經過打包回收,生產加工成塑料顆料,再將顆料經過添加原料生產成周轉筐、塑料箱等多種循環經濟鏈條的開發與創新,形成了以食用菌為核心的多節點、多閉路的循環鏈條,使得多種資源在這些鏈條的綜合作用,實現了減量化、再利用與資源化的綜合效益。
三、循環經濟模式下產業整體效益明顯提高
利用食用菌微生物循環工程進行的食用菌循環經濟模式,具有較明顯的效益優勢。其主要經濟效益表現在:一是原料的重復利用,提高了產出率。二是利用一種物質的轉換,生產出多種食品,其成本非常低,是常規生產無法比擬的。三是利于環保,解決了出菇后廢料及農村秸稈污染的問題。產業整體效益詳見食用菌循環模式效益分析表。
食用菌循環模式效益分析表(該分析以周年生產計算單1周期)
生態效益:在平泉縣臥龍鎮,昔日菌袋遍地,廢料四處堆放的景象看不到了。如今縣里推行的循環發展新模式,大大改善了廣大農村地區的環境和村容村貌。菇農生產使用過的廢棄菌袋,被加工成塑料顆粒,再加工成盛裝食用菌所用的塑料容器。這種循環利用,不僅解決了廢棄塑料袋四處亂飛的問題,而且大大降低了菇農的生產成本,過去一個菌袋0.13元,一次性使用后就作廢物丟棄,如今,每個菌袋回收價格達0.04元,僅菌袋成本一項就可節約成本30%,全縣每年可節約生產成本80余萬元。在平泉縣,作為食用菌生產原料的秸稈和林木枝椏是搶手貨,過去農村以燃燒秸稈和林木枝椏為主要生活能源的落后局面得到了有效改善。
經濟效益:在平泉縣楊樹嶺鎮沿南溝村,村支書李占文告訴我們,過去他們村種玉米、養豬、培養食用菌三項相加的戶均總收入約10000元,如今采用縣里推廣的循環模式,大大降低了產業的生產成本,每年可以節支增收2000多元。由于食用菌生產中分解木質纖維,這種微生物的分解加工,大大拉長了產業發展的鏈條,實現了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在平泉縣食用菌生產的廢料不僅可以生產為飼料和肥料,而且可以通過活性碳加工技術,生產成粉末活性碳,作為工業品銷往全國各地。以食用菌為核心的循環經濟模式,大大提高了產業對資源的利用率,從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雙孢菇每平方米產15斤,畝有效利用面積為460平方米,出菇6900斤,每斤2.5元,產值為17250元,扣除成本9200元,效益為8050元,加上前茬黃瓜和后茬硬果西紅柿畝效益達48550元。比黃瓜—西紅柿兩茬模式增加效益8050元。且管理方便、投資小、見效快。
綜合效益:推廣玉米地套種大球蓋菇技術,是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具有三大效益:①經濟效益突出。大田玉米畝產1600斤,每斤按0.7元計算,畝毛收入僅為1100余元,而套種大球蓋菇畝毛收入可以達到10000元,產值是純種玉米的近10倍,大田套種大球蓋菇后,可大大降低化學肥料的使用量,降低生產成本。②生物效益明顯。玉米地套種大球蓋菇,可以實現玉米與大球蓋菇之間的生物學互益轉化,菇類呼出的二氧化碳利于作物生長,而作物呼出的氧氣利于菇類發菌;玉米長高后為菇類遮蔭,而大球蓋菇噴澆的水分可以滲透到玉米根部,大大節約了水資源;玉米秸經過分解轉化變成了生物肥料來年可作用于玉米生長,而玉米新生的秸稈又變成了第二年大球蓋菇的栽培原料,這種轉化形成了玉米地里的“循環經濟”。③生態效益可觀。每畝大球蓋菇可消耗玉米秸稈12000斤,技術推廣后,可大大減少農村地區的廢棄秸稈,對于改善廣大農村地區的村容村貌大有益處。同時,套種大球蓋菇每畝年可產生物肥料4000斤,既節省了肥料費用,又實現了玉米的綠色生產。據統計,目前平泉縣每年可產出各類作物秸稈105000噸,如果全部進行轉化,每年僅秸稈一項,就可增收1億多元,可使8700多畝玉米地變為生物肥綠色玉米基地,同時可實現玉米秸稈的循環使用。■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